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讽刺唐三的顺口溜诗词七绝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讽刺唐三的顺口溜诗词七绝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现在写书的人比看书的人多,你如何看待这个全民写书的时代?
这是一种夸张说法,写书的人肯定没有看书的人多。所以回答之前先把题面翻译一遍。
现在写作或发布文章的人越来越多了,看书的人越来越少了,你怎么看?
我看这是好事,一样一样说。
第一,写作的人多说明思考的人多,写作的人多说明作品更加多元,社会更宽松,思想更解放,百家争鸣了,文化产品就更丰富了。写作的人多,整体产量高,作者和作品基数大,优秀作家和作品脱颖而出的概率就高。这和中国乒乓球称霸世界是一个道理,每个小区都有乒乓球台,想不称霸都难。
第二,发布文章的人多了也是好事,发布的文章多,阅读的可选项就多,配合搜索功能,取得更加细分的知识和数据就更方便。文章一旦发布,理论上全球几十亿人口都有看到的可能,作者发声就会比私密日记或朋友聊天严谨,会作功课,自觉进行逻辑思维训练,会查文献资料。写作其实是最好的阅读,发布文章多,说明国民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已经走上了低成本、高效率轨道。
第三,看书的人少了,这个没法统计,也许啃大部头的书虫不普遍了,读经典名著和学术著作的人少了,能确定的是成千上万个新华书店没落了,但看书的人少不等于阅读的人少了,阅读的人肯定是多了,阅读的密度也更大了,否则朋友圈不会每天都有转发文章,自媒体平台也不会有上亿活跃用户,也不会有动辄百万的粉丝和几万的阅读量。把阅读改成看书有偷换概念之嫌。在不远的将来纸质书可能消失,书没了不能说看书的人也没了。
第四,系统的、专心致志的啃经典作品的人少了,不能不说这是读者的损失。碎片化阅读确实不能替代系统训练,阅读是一件很私人化的事情,在碎片化阅读的群体中,真正喜欢语言、爱好文学的,会倒逼补课;只是阅读消遣的大部分人碎片化阅读也开卷有益。这个随手可阅读的时代可以做到更取所需。
第五,借用训诂的思想,说写书的不说作家,有贬低现代作者之意。抛开出版这个词,似乎说现在发行、或发布的书水平不高,深度不够,艺术性或思想性不强等等,亦或现在的书商业气味太浓或太过媚俗云云。其实这还在于个人选择。《三体》可以说博大精深,抛开硬科幻部分,该著作对哲学、***学、政治学、行为学都有极深的探讨,新书《人类简史》系列无论在思想高度、还是可读性、详实性等方面都超过以往同类经典。
物以类聚,书以群分。现在写作的人越来越多,阅读的人也越来越多。各花入各眼,作者和读者群更加分化,从阳春白雪到下里巴人都有拥趸,都有成就和收获,都有感悟和快乐。
这是个***设还是真的事实?
按常规理解,看书的人应该是会远远多出写书的人的。当然,您的信息如果是来源于书店,那里密密麻麻摆放的书自然是很多,但读书人总是买了就走了,不可能每个人天天在那停留,相同时间内,看到的***象是读书人少。另外,现在网络购书和网络阅读比去书店购书的人应该更多。
综上,对比来说,这个问题可能就是不存在的。
我的观点是,全民写书不是什么坏事?这是一个勇于展示个人风***的时代,是个性化的时代,所以大家能拿起笔来,去写自己的感受,去写自己的生活,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
毕竟中国自古就有“著书立传”的传统。
当然还有很多人是借着出书,敛财,混职称,这样的出发点就有问题,他们的书,就没想让人看。
还有一点是,现在很多网络写手,他们喜欢脱离实际,去写一些穿越剧,思路天马行空,想到哪写到哪,甚至有些荒诞离奇,这些书能顺利出版,与出版社把关有很大的关系,出版社为了卖书号,睁个眼闭个眼,什么垃圾书都给出,而且只管出不管卖,更不管是否有人看。
我自己曾经也出过书。在2010年,东方出版社出版了我的一批***访手记,叫《听百岁老人讲健康长寿的秘诀》,书卖的也还不错,看的人也不少,特别是受到广大老年读者朋友的追捧,我也给敬老院赠送过一些。每每看到自己的书被大家喜欢。我也很开心。
但是,不能只写书,不读书,只有读好书,从经典书里面汲取营养,学到技巧,我们的书才写的有意思,更精彩。
写书还是得有人看,有人看了,分享了,书的真正价值才能体现出来。
我建议大家要写书,先去好好读书,读名著,读经典,把自己武装起来,然后再挥笔去写下,最精彩的书,给这个社会留下一笔文化财富。
下面就是我的书的封面!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讽刺唐三的顺口溜诗词七绝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讽刺唐三的顺口溜诗词七绝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