讽刺蛮夷诗词的诗句是哪一句,讽刺蛮夷诗词的诗句是哪一句呢

kodinid 8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讽刺蛮夷诗词诗句是哪一句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讽刺蛮夷诗词的诗句是哪一句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嘲讽匈奴的诗?
  2. 湖北人有一句俗语叫作“不服周”,与楚人自封为王有什么关系呢?
  3. 为什么明太祖朱元璋列15个不征之国?

嘲讽匈奴的诗?

1、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岳飞《满江红

2、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曹植《白马篇》

讽刺蛮夷诗词的诗句是哪一句,讽刺蛮夷诗词的诗句是哪一句呢-第1张图片-雅韵诗词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3、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4、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陈陶《陇西行四首·其二》

5、桀犬尚吠尧,匈奴笑千秋。——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讽刺蛮夷诗词的诗句是哪一句,讽刺蛮夷诗词的诗句是哪一句呢-第2张图片-雅韵诗词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湖北人有一句俗语叫作“不服周”,与楚人自封为王有什么关系呢?

湖北地区有个俗语叫“不服周”,意思就是对某人或者某事表示不服气。说起来这个俗语竟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充分体现了湖北地区人民的性格脾气。

话说姬昌当年带着数万兵马,一个月就灭了商朝,建立周朝,后来他就成了人们熟知的周文王。周朝建立后实行分封制,在分封时,中原的沃土都被周王室分给了名门望族。楚国作为一个子国,当时得到的地盘方圆不足50里,楚人对于周王室的做法非常不满意(这就是不服周的由来)。

不服周可以,但是你自己要有不服周的实力,才能让周朝服气。所以后来楚人发愤图强,韬光养晦。到东周时,楚国已经发展的非常强大了,于是当时的国君就自立称王,不过没多久就被周王室发兵给打压了下去。

讽刺蛮夷诗词的诗句是哪一句,讽刺蛮夷诗词的诗句是哪一句呢-第3张图片-雅韵诗词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到了公元前704年,楚国国君往周围一看,发现周围都是公国和侯国,自己这么强大却只是个子国,实在是太掉面子了。为了让周王室提高一下自己的等级,楚国国君就发兵攻打了旁边的一个侯国。

结果侯国是打了,结果周王室不肯提高自己的地位,楚国一听这还了得,既然你不封侯,那我就自己封王好了。

到楚庄王时,楚国成了霸主,越发不服周,跑到周王室的地盘上去搞军演,这可吓坏了周天子,连忙派王孙满去犒劳楚国,此后谁也不能小看楚国了。

这就是不服周这个词的来历,想必大家也清楚了不服周一词和楚国人自己封王有什么关系。

周朝的事情过于遥远,楚国八百年也早已随大江东流去,郢都陨落,楚人东逃,现在在以前楚国核心区的湖北居民,早已经是所谓的“秦声楚俗”,主要的血脉来源,已经和楚国当年和周朝分庭抗礼的基本没有什么关系了,只能在乡野间一些巫师的驱鬼仪式那里找到些许《楚辞~招魂》的影子。

“不服周”在武汉方言里就是不服气的意识,这里面的“周”字,看不出和2000年前的周朝有什么关系,它可能只是指几百年前某个姓周的霸道之人,“不服周”就是不服这个人,然后这句话作为一句俗语在武汉附近流传来了,相当于“你瞅啥”。

“不服周”的“周”,也可能是“周全”,“周到”的意思,这个词可能是指责某人没有把事情做到位,有违礼数,不能服众。

从历史上看,周朝的名声还算不错,比它坏的朝代多了去了,没有感觉湖北人在这个问题上和河南人,山东人有什么不同的观点,大家都是编户齐民,遵循王法,都坚决支持官方翰林院专家们所持的史学观点。

湖北人经常用“不服周”来表达对某人或者某件事情的不满,此处的周应当是周王朝。在回答问题之前,必须搞清楚湖北人与楚人的关系。


楚人的主体是芈姓季连部落,而季连又是皇帝的七世孙,因此楚人最初生活在北方。商朝建国后,楚人被商王成汤所败只能南迁。

楚人南迁至今天湖北一带,因怀念故土一种叫荆(楚)的植物,就以此为国号

那么楚人为何会不服周呢,这源于周成王分封诸侯一事。

商朝末年,纣王好战,以致国力亏损。周人早就有“翦商”的企图,于是联络各路诸侯、招贤纳士,准备讨伐纣王。楚人的始祖鬻熊也投奔周人,不仅做了文王和武王的老师,还担任火师一职。

鬻熊对周灭商一事起到了很大贡献,西周能施行仁政多半是他的功劳。以至于历代帝王在供奉周文王时,常选择他和吕尚作为陪祀。

周成王时,为开国功臣的后代进行分封。鬻熊的曾孙熊绎被授予子爵的爵位,封地仅有五十里这必然招致了楚人的不满,但楚人没有将这种不满情绪表现出来,依然“跋涉山林,以事天子。”

经过数代的开疆拓土,到君主熊渠时,楚人已据有整个江汉平原,并控制了长江中游的铜矿。此时,楚人已经拥有了叫板周人的实力。

楚国人不服周,实际上是说不服从周王室的统治,称王就是表示自己不服管制,因为当时大家都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里的“王”也就只能又一个,就是周天王。那么 楚国为什么会过早的称王呢?

中原诸侯眼里的南蛮

据司马迁《史记》记载,楚国的宗室实际上是帝颛顼的后代,后来熊绎有功,因此就被封到了楚这个地方,也就是如今的湖北一带。当时的中原是以镐京为中心的,楚地无论是社会生产力还是文化都是无法和中原相提并论的,加之当地民风彪悍,所以被中原诸侯称为南蛮

  • 楚熊渠封王

周夷王在位期间,王室衰弱,各大诸侯都开始不朝见周王室,并且诸侯之间开始相互讨伐。楚王熊渠在江汉一带深得民心,于是进军攻打中原诸侯,声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

于是,楚王熊渠就将自己的三个儿子都封为王,到了周厉王的时候据史书记载周厉王暴虐而好攻伐。熊渠害怕王室攻打自己,于是就将原来封的王都给撤回了。

  • 楚熊通自立

公元前706年楚子熊通讨伐随国,随国人说自己没有罪过。熊通说,“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因为中原诸侯相互攻伐,不侍奉王室,希望周王室能使楚国位列诸侯从而侍奉王室,但是遭到拒绝。

楚熊通听到王室恢复之后就说,自己的先祖被封到楚地,筚路蓝缕以起山林。如今周围蛮夷都顺从楚国,但是王室却不承认楚国的努力,于是楚熊通自立为王。

个人拙见

从楚武王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实际上当时的周王室的眼里还是带着地域歧视的,熊氏被封道楚地确实促进了当地的发展,并且在春秋时期逐渐强盛,但是却从来不被周王室承认。所以如今湖北一带会说“不服周”,不过如今的意思是不服气、不认命了。

为什么明太祖朱元璋列15个不征之国?

 “不征之国”是明朝宗藩制度和朝贡体系下的重要政策。

  明朝初年,太祖朱元璋对明代外交定下基调:一要奉行和睦,二则厉行海禁。奉行和平外交是华夏天朝传统的“怀柔远人”之道的延续,也是对蒙元统治者穷兵黩武对外扩张的否定。

  洪武二年(1369),朱元璋下令编纂《皇明祖训》宣布将朝鲜、日本等15个海外国家列为“不征之国”,告诫后世子孙不得恣意征讨。这15个国家是:朝鲜国(今朝鲜)、日本国(今日本)、大琉球国、小琉球国、安南国(今越南)、真腊国(今柬埔寨)、暹罗国(今泰国)、占城国(今越南)、苏门答腊国、西洋国、瓜哇国、湓亨国、白花国、三佛齐国、渤泥国。

  这15个“不征之国”的宣布,标志着明朝和平外交政策的确立,也象征明朝***承认了上述国家的***独立。在此后给各国的诏谕中,明朝也一再表明“共享太平之福”的立场。

  附:

  这十五个不征之国里,日本排在第二位。据说是看见元蒙两次远征日本而遭遇顽强抵抗,最后反致失败,太祖感其刚烈于是定其为不征之国。

  但是,因为日本涉嫌卷入胡惟庸谋反案,朱元璋“怒日本特甚”,并且在《祖训》中指出日本“虽朝实诈”,但他却依然没有讨伐日本的意思,只是“决意绝之”。朱元璋的这种处理方式固然有受到忽必烈两次征讨日本均告惨败的教训影响,但最重要的原因在他于洪武四年颁布的诏书中说的极其详尽明白。

今天的中国有外交,古代也有“外交”。明代的外交主要是在宗藩制度和朝贡体系之下进行的。

明太祖朱元璋统一天下之后,一反元朝使用武力政策,而***取和平的对外策略,延续天朝传统的"怀柔远人"之道。认为:“海外蛮夷之国,有为患于中国者,不可不讨;不为中国患者,不可辄自兴兵”。

他将朝鲜、日本、琉球、安南、真腊、暹罗、占城、苏门答腊、爪哇、湓亨、白花、三佛齐、渤泥等国列为“不征之国”,保证只要这些国家服从明朝王化,便永不侵犯,与这些国家保持和平的宗藩关系。事实上,除了安南曾爆发蓝山起义而引发明朝武力镇压以及万历时期出兵帮助朝鲜平定倭寇外,明朝也基本上做到了永不征伐这些国家。

图1:朱元璋

周边国家的“万国来朝”,一方面满足了朱元璋的虚荣心,另一方面也保持了明初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顺畅。但明中叶之后,为防范倭寇,明朝实行了严厉的海禁政策,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 也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仅仅允许朝贡等政治活动

在说“不征之国”之前,要先说一说中国古代的朝贡体系。在历史上,对领土***的热衷是在近代世界条约体系、殖民体系发展起来之后才出现的。在古代中华文化圈,盛行的是朝贡体系。

朝贡体系中分为宗主与藩属。因为中原王朝对东亚、东南亚及中亚一些国家常常具有压倒性的优势,故中华文化圈中的宗主国便约等于中国历代王朝。在朝贡体系下,虽然也存在中原王朝以武力胁迫小国成为藩属的案例,但大多数情况下宗藩关系都是以和平方式建立的,这便不同于欧美列强强占他国领土为殖民地的方式不同。朝贡体系多出于文化向心力而更显文明,“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说得就是这个道理。

对于这些外藩,雍正皇帝有一句话说得很明白:“凡臣服之邦皆隶版籍。”要知道,清朝是继承的明朝在中华文化圈的正统地位才有自信说出这样的话的,明朝皇帝自然也有着“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霸气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又何必征讨那么藩属呢?

但是明朝不征讨这些小国,还有一个原因,这个在朱元璋编撰的《皇明祖训》中说得很明白:

“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自不揣量,来扰我边,则彼为不祥。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伐,亦不祥也。吾恐後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切记不可。但胡戎与西北边境,互相密迩,累世战争,必选将练兵,时谨备之。”

朱元璋认为四夷之地的利用价值实在太少,攻取其地也非善事。他怕后世子孙欺负这些小国,所以列了十五个不征之国,因为这些小国在他眼中根本不可能成为中国的威胁。这些国家主要包括朝鲜、日本、琉球、东南亚诸国及南亚的一些小国。

但还是有例外——那就是西北边境的蒙古各部。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讽刺蛮夷诗词的诗句是哪一句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讽刺蛮夷诗词的诗句是哪一句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楚人 楚国 王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