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近代爱国诗词的背景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近代爱国诗词的背景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关于岳飞的爱国古诗写作背景?
《小重山》是元帅帐内夜深人静时岳飞诉说自己内心的苦闷—他反对妥协投降,他相信抗金实业能成功,他已取得了很多重大战役的胜利,但现在他遇到了来自朝廷权要的掣肘,使他无法反抗的命令,这就是绍兴八年(1138)宋金“议和”而不准动兵的历史时期。
爱国的格言,古诗词背后的故事?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顾炎武
我们是国家的主人,应该处处为国家着想。
—— 雷锋
—— 文天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范仲淹
位卑未敢忘忧国。
—— 陆游
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 —— 徐特立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 司马迁
国耻未雪,何由成名? —— 李白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 陆游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陆游
瞒人之事弗为,害人之心弗存,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 —— 吕坤
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 —— 詹天佑
英勇非无泪,不洒敌人前。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 —— 陈辉
忆读书背景资料?
《忆读书》
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的“天,地,日,月,山,水,土,木”以后的那几册,而是七 岁时开始自己读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中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就只学过那个字一半部分。
谈到《三国演义》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便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最后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这时,我同时还看了母亲针线笸箩(pǒ luo)里常放着的那几本《聊斋志异》,聊斋故事是短篇的,可以随时拿起放下,又是文言的,这对于我的作文课很有帮助。因为我的作文老师曾在我的作文本上,批着“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句子,其实我那时还没有读过柳宗元和李贺的文章,只因那时的作文,都是用文言写的。
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了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的《水浒传》大加欣赏。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有其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
《精忠说岳》并没有给我留下太大的印象,虽然岳飞是我从小就崇拜的最伟大的爱国英雄。在此顺便说一句,我酷爱古典诗词,但能够从头背到底的,只有岳武穆的《满江红》“怒发冲冠”那一首,还有就是李清照的《声声慢》,她那几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写得十分动人,尤其是以“寻寻觅觅”起头,描写尽了“若有所失”的无聊情绪。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近代爱国诗词的背景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近代爱国诗词的背景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