讽刺挑拨离间人的古诗词,讽刺挑拨离间人的古诗词句

kodinid 7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讽刺挑拨离间人的古诗词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讽刺挑拨离间人的古诗词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苏轼的《题西林壁》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哪一首诗哲理性更强?为什么?

苏轼的《题西林壁》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哪一首诗哲理性更强?为什么

这两首古诗都脍炙人口,富有哲理性,很难厚此薄彼,题主这样问,有点为难人。但拿来比较一下,还是可以的。

苏诗注重内外之别

讽刺挑拨离间人的古诗词,讽刺挑拨离间人的古诗词句-第1张图片-雅韵诗词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题西林壁》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历来为人称道。苏轼在这首诗中,用通俗易懂的浅语,揭示的却是人生中至真至纯之理——一个人有时候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有时候是当局者清,旁观者迷。人生中若要破迷识清,唯有打破内外之分,通观全局,不被单纯的“内”或者“外”所误导,才能看清事物的真面目 ,因为,大自然是一有机会就会说谎的(达尔文)。

游山者身在山中,不识山的真面目,这是受制于内,获得一个***命题。反之,受制于外,同样会得到一个***命题。比如,我们看插入水中的筷子,视觉上确实感到变弯了,实际筷子何尝变弯呢!是光的折射在给我们开玩笑啊!

不能逍遥于内外,必将受制于内外!苏公神哉!

讽刺挑拨离间人的古诗词,讽刺挑拨离间人的古诗词句-第2张图片-雅韵诗词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王诗强调高下之辨

王诗《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同样脍炙人口,为人称道。王安石在诗中侧重于强调看问题的高度,俗语所谓“站得高,看得远”。“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荀子他老人家早就说过这个意思了,王安石绝对不是原创。但王安石写这首诗时,还是三十岁的毛头青年,此语一出,惊世绝响。非胸中有大丘壑者,焉能如此!

果然,王安石此后官至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虽然有点高处不胜寒,但毕竟高处看得远,以至于曲高和寡,这就导致王安石变法得不到真正的支持与理解。反对者固然目光短浅,追随者何尝不是一样,对新法的理解止于表面,追随者的目的不过是政治上的投机,短平快地升官发财罢了!这也注定王安石变法不能成功!

讽刺挑拨离间人的古诗词,讽刺挑拨离间人的古诗词句-第3张图片-雅韵诗词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中人以下,不可语上。王安石只能孤军奋战!荆公惜哉!

周传雄歌词里寂寞沙洲冷来自苏轼手笔,我一辈子写不出这样神来之笔,苏轼的诗也我也就不服输给王安石。

苏轼的诗:左看成岭右成峰,远近高底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王安石的诗: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旭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处最高峰。

苏轼的诗相似道德经章节中夫物纷扰,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远近高底千变万化的山的形象,夫物纷扰。苏轼识透大自然山的幻像,安静中悟出外其身而身存的归根曰静的哲理,写出只缘身在此山中。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坚强者死之徒。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峰,表现出王安石身居统治阶层中,坚定改革的决心。

两位大家哲理不分高下。王安石居于高位,诗属乾卦:回来山上千寻塔,乾龙勿用,潜龙还无所作为。

闻说鸡鸣旭日升,见龙在田。

不畏浮云遮望眼,或跃在渊。

只缘身在最高峰,飞龙在天。

苏轼接近于坤卦。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意思就是: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这是一首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前两句描绘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后两句写作者的感悟:我们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就会看到不同的面貌,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我们要想看到庐山的真实面貌,只有远离它,跳出它的层层遮蔽,才能全面看清它,把握庐山真正的仪态。作者借助庐山远近不同的形象来形容处事方式不同给人们带来的效果的不同,告诫世人:当局者迷的道理。

登飞来峰

――王安石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讽刺挑拨离间人的古诗词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讽刺挑拨离间人的古诗词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王安石 庐山 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