讽刺烦人的古诗词名句有哪些,讽刺烦人的古诗词名句有哪些呢

kodinid 8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讽刺烦人的古诗词名句哪些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讽刺烦人的古诗词名句有哪些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如果说鲁迅《孔乙己》最后一句是病句,那“甚矣,汝之不惠”算不算病句?

如果鲁迅孔乙己》最后一句是病句,那“甚矣,汝之不惠”算不算病句?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语法现象

“甚矣,汝之不惠!”不是病句,而是特殊句式,是文的语法现象。

讽刺烦人的古诗词名句有哪些,讽刺烦人的古诗词名句有哪些呢-第1张图片-雅韵诗词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要了解“甚矣,汝之不惠!”是不是病句,应了解高考语文文言文的特殊句式有哪些?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

学过文言文的都知道,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

讽刺烦人的古诗词名句有哪些,讽刺烦人的古诗词名句有哪些呢-第2张图片-雅韵诗词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此,只讲文言文中的倒装句。

感情较强烈;谓语由形容词充当。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讽刺烦人的古诗词名句有哪些,讽刺烦人的古诗词名句有哪些呢-第3张图片-雅韵诗词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甚善矣,子之治东阿。《晏子治东阿》

渺渺兮予怀。《赤壁赋》——我的心思飘得很远很远。

给作古的名人找错,是一些无才、无知又想出名的人的一个"捷径"。也有可能是为了配合外国敌对消灭中国文化。这不是吹毛求疵,是吹毛求屁。因为所有的古文古诗词都和现在人讲话不一样,就做为依据说是病句。

《孔乙己》中最后一句是: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许多人争论的是‘’大约"和"的确"矛盾了,说是病句。在句面上分析,确实是。如果学生说大约今天一定会下雨,我会毫不留情地赏他个红枷。

孔乙己的死,小伙记没有亲见,所以只能用估猜的语气,说大约。但孔乙己的死又是必定的事实。因为他已被举人老爷打到严重残废,不会走路了。在那种社会环境下,本就穷困潦倒,食不裹腹,而又死要面子,一定不轻易向人乞讨,且也未必能乞到活路,死去是使人信服的说法。所以,的确死了是势必的判断。说大约是一个猜度的过程,的确死了是猜度的结果。如果这句话让我写,就写: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鲁迅先生用简单的一句话,表现的是人们对孔乙己的死漠不关心的态度,揭露了悲惨的现实

战国时代的列子所叙之《愚公移山》的寓言里,智叟见愚公真的去移山,认为不妥,说了"甚矣,汝之不惠。"这句话,别人的解释是:你太不聪明了。认为说成"汝之不惠,甚矣。"才顺。

"不惠"在历来的解释中,都认为"惠‘’通‘’慧"。因为已设定他叫愚公,且是智叟说的话,自然不惠指不聪明合适。

我有不同意见。我们平时都会说经济实惠,惠有合算之意。如果这样解释:太过分了,你这样做太不合算,不合适。"之"是代词,代表移山这件事。

在许多人眼里,成书成说的东西是首先要尊崇的,因为那些成家的先辈是圣人一般,他们说的正确率高。这点无可厚非,因为这是学习者的应有态度。但并不代表都对。

古文中常见的通***字,很是烦人。细一想,这是错别字吧。古代文字的标准应没有今天之严格,且又难记难解,还会模棱两可,而且为了标新立异或美化全有许多引申义,等等现象造成分辨不易。古之文豪多有***背景,奉承者多。如果不小心写错了,总有人为之圆说,于是,***出现了。有人圆场,***自然通了,此谓通***。有一有二就有三,朝代更迭,通***也就通行了。

有些通***是后人抄错或补充时误会造成的。所以对古文的理解,要着意为重,不能专研语法结构

鲁迅在《孔乙己》里最后一句在今天看来是病句,在当时看来不是病句。而“甚矣,汝之不慧”不是病句,而是古汉语的一种常用倒装表达,和另一种结构经常被现在人用错。

“甚矣,汝之不惠”,这是选自《愚公移山》的一句话,智叟对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

因为文言文和白话文是两种不同的行文方式,文言文的行文方式已经固定下来不会再改变了,我们不能说我们现代人的文言文水平比古人还要厉害,我们只能去学习去分析,永远也没有机会去超越,因为我们现在已经不使用这种行文方式了。

语境里是要强调愚公之“愚”的程度,而不是他的不聪明,所以把表示程度的部分放在开头来强调。这种语法结构在现在的日语、韩语里面经常使用,即使英语里也有很多类似的用法,即把重要信息放在前面,把修饰信息坠后。 除了这种倒装结构,还有一种现在人经常用错的文言倒装句式。

很多人为了卖弄一下文言文积累,会说什么“古人诚不欺我”一类的句子,在一些网文小说里常见,但是这是一种错误的用法。真正的表达应该是“古之人诚不我欺”。翻译过来就是“古人真没骗我啊”,在文言文行文习惯里,像“不”一类的否定词后面要进行倒装。

因为一个句子最突出的地方就是开头和结束,把强调的部分要么放在句首,要么放在句末,是最显眼的。类似的还有感叹式的表达,比如“快哉此风!”。

现在很多人一提到鲁迅的话,就认为全都是对的,这么写肯定是有深意的,于是找各种理由为其解释。不否认,有些句子,比如我们常常讲的“两棵枣树”的梗,出自《秋夜》,是为了表达孤独。这是合理的解释。而孔乙己这句话是怎么说的呢?

这么一句话有人从“语法”分析,说“大约”修饰的是“的确死了”的揣测,论文都有好多篇,其实解释很牵强。

试想一下,如果用今天的白话文该如何讲?

可以看到,不仅表示表示推测的词在句中位置会变化,“的确”和“真的”两个词确定程度也是不同的,后面还会加上一个语气词来表示不确定。这句话就不会引起争论,而鲁迅的话会引起大家争论,就是因为它不太符合现在人的行文习惯。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讽刺烦人的古诗词名句有哪些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讽刺烦人的古诗词名句有哪些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孔乙己 病句 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