讽刺小人挑拨离间的古诗词,讽刺小人挑拨离间的古诗词句

kodinid 10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讽刺小人挑拨离间的古诗词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讽刺小人挑拨离间的古诗词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关于做人两面三刀,挑拨离间的名言诗词有哪些?
  2. 如何看待“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志;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3. 民国才女何震:18岁嫁国学大师刘师培,21岁爱上了表弟,为何丈夫死后33岁就疯了?

关于做人两面三刀,挑拨离间的名言诗词有哪些

这类作品还挺多的,就说几个比较出名点的吧。 《莫相疑行》—杜甫—唐 男儿生无所成头皓白,牙齿欲落真可惜。 忆献三赋蓬莱宫,自怪一日声辉赫。 集贤学士如堵墙,观我落笔中书堂。 往时文彩动人主,此日饥寒趋路旁。 晚将末契托年少,当面输心背面笑。 寄谢悠悠世上儿,不争好恶莫相疑。

这类作品还挺多的,就说几个比较出名点的吧。

讽刺小人挑拨离间的古诗词,讽刺小人挑拨离间的古诗词句-第1张图片-雅韵诗词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莫相疑行》—杜甫—唐

男儿生无所成头皓白,牙齿欲落真可惜。忆献三赋蓬莱宫,自怪一日声辉赫。集贤学士如堵墙,观我落笔中书堂。往时文彩动人主,此日饥寒趋路旁。晚将末契托年少,当面输心背面笑。寄谢悠悠世上儿,不争好恶莫相疑。

这里的“当面输心背面笑”说的便是表面真心实意,背地里尽说些驴蹄都踩不烂的话取笑别人

写作背景:杜甫在成都草堂时因生活窘迫,入严武幕府任检校工部员外郎。那些年轻的官员当面称赞他的诗写的好,背地里却嘲笑他这把年纪一事无成。

讽刺小人挑拨离间的古诗词,讽刺小人挑拨离间的古诗词句-第2张图片-雅韵诗词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竹枝词九首—刘禹锡—唐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全文太长,这里只是选了诗中描写人心险恶的一句,在第六首还有一句说“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用以批评人心善变。

讽刺小人挑拨离间的古诗词,讽刺小人挑拨离间的古诗词句-第3张图片-雅韵诗词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写作背景:永贞改革失败以后,作为参与者的刘禹锡因触犯了藩镇、宦官和大官僚们的利益,屡受小人诬陷,权贵打击,两次贬谪放逐,达二十三年之久。这段痛苦黑暗的遭遇,使他深感世路艰难,人心险恶。

如何看待“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志;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这句诗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他著名的《滕王阁》里写的诗句,很明显,他在诗里是引用典故来抒情。那么,王勃想通过诗里这两个典故抒发一种什么情感呢?这要从知人论世的角度,将王勃的一些经历梳理一下。

王勃是个牛人。牛人自有成牛人的道理,他打小就聪明过人,且少年得志。而他就得志之事,就是在未冠之年就出仕,成就初唐时代的一段佳话。不知道是家风影响,还是个性使然,王勃在十三岁的时候,就写文章寻找机会入仕。可是等了几年,在他十六岁的时候机会终于来了。那一年,王勃参加幽素科试及第,授朝散郎,成为唐朝最年少的命官,这还不算什么,之后他才思喷涌,写出了一篇惊世文章叫《乾元殿颂》, 时唐高宗看过此颂词,惊叹不已,不由称赞:“奇才,奇才,我***奇才!”

由此王勃名声大震天下,在初唐四杰之中,排名第一。

然而因少年得志,王勃便得意忘形,做了两件错事,让他被逐出官场,从此与做官无缘。

第一件事是当时唐朝沛王和英王斗鸡,王勃为迎沛王高兴,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大力讨伐英王,不料文章传到唐高宗那里,皇帝极为愤怒。唐高宗认为,王勃身为博士应该劝勉才对,却参与此中把水搅浑,于是骂之歪才。 于是,唐高宗以王勃挑拨离间为理由,将他逐出长安城。

经此打击,王勃并未放弃官场。在他二十一岁那年,他回长安参加科选,后来在他朋友推荐下,当上了虢州参军。可是他竟然在参军职位上,先是窝藏犯事的官奴,后来担心祸起东墙又将官即诛杀,此事被爆料后,王勃被判死罪。后来幸亏遇大赦,没有被判***。可是他的官场生涯,却从此结束了。

少年猖狂得志,惹起祸端,让极少就渴望进入官场的王勃极大打击,从此郁郁不得志,怀才不遇,满腹牢骚。

这是王勃滕王阁序中的两句。

两句很简单,但是不好懂,难在哪儿呢?因为这是一篇骈文,骈文是从赋发展而来的,所以它的风格是四六迭用,又称为骈四俪六。赋的最初形态没有这么严格,如汉赋,很长,历来称之大赋,就没有这么严整,后来经六朝发展而成骈赋,要求就严整起来,特别讲究对仗。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开头就是,“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前面两句就没有对仗上,后面一句就完全对仗上了。骈赋就是像后面一句一样,要求句句对账,至少要绝大多数句子要对仗。所以这样的文章是没法翻译成英文的,是中国所独有的特有的。

骈文从骈赋发展而来,除了不要押韵之外,其他的要求都一样,四六句为多,要求对仗。另外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用典多。如题主所问两句,就分别用了东汉孟尝和西晋阮籍的典故。典故究竟何意,在此做何用,其他的回答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就不多说了。

为什么骈文骈赋要讲究用典呢?这也是中国文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个现象,就是好的句子、好的词语,都被人前人给用掉了,后人如果再接着用,就变成了重复,就没有意思,就没有创新,就不是文学了。那么后人要突破前人怎么办呢?就用典。用典可以使你的意思表达委婉曲折,又能显示你这个人博学多才,可谓一举两得。

所以到了六朝后期,读书人如果读不懂别人的文章,看不出别人的典故所在,那么就是他的失败,就是很丢人的事,他们以一典不知为耻。

当然,用典有高明的有不高明,唐初四杰的用典,多用人名,所以被人嘲讽为点鬼簿。李商隐用典,既典雅又高明,历来被人称道。南北朝的庾信也是用典大家,但是即使是这样的大家,有用典不到位的地方,如他的《哀江南赋序》里面的“申包胥之顿地地,碎之以首;蔡威公之泪尽,加之以血”,就是一个错误的用典。

除了高明与不高明之外,我们也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来,用典加大了文章的理解难度。所以,我们看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就认为不用典而直接写景抒情,而又有美的意味的,就是好的诗词。所以他说《长恨歌》里只“转叫小玉报双成”这一句用典了,而吴梅村的《圆圆曲》,没有一句不用典的,比起来就要差很多。

民国才女何震:18岁嫁国学***刘师培,21岁爱上了表弟,为何丈夫死后33岁就疯了?

何震,原名何班,出身书香世家,辛亥革命时期的才女。何震原本也只是个才女,但在嫁给国学***刘师培之后,却突然思想大为解放,主张男女平等,然而却就此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先是和表弟汪公权暗中私通,后又连带着丈夫背叛革命,并在背叛革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刘师培死后,其突然发疯,最终不知所终。

△《辛亥革命》中的何震

何震,原名何班,字志剑,于1886年出生于江苏扬州,其父何承霖曾任晚清知县,何震乃是其***。其12岁丧父,是在母亲和大姐的照料下长大的,因出身书香门第,家教甚严。

光绪三十年(1904年),18岁的何震嫁给了21岁的刘师培,而刘师培的堂姐刘师韫则在早年嫁给了何震长兄,因此何震的婚事属于“还门亲”。婚后,何班改名为何震,并随刘师培前往上海,进入蔡元培主持的爱国女学学习,该校“为高材生讲法国革命史,俄国虚无党历史”,并“讲授理化,学分特多,为练制***的预备”,也就是说在变相培养女杀手。

△何震(右二)、刘师培(右四)

或许是接受了新思想的洗礼,何震婚后“忽然思想大为解放,以后就与刘师培每出必同行了”,原本的大家闺秀,突然就变成了一个前卫女性。婚后仅一个多月,何震便在《警钟日报》上发表了一首这样的诗“献身甘作苏菲亚,爱国群推玛丽侬。言念神州诸女杰,何时杯酒饮黄龙?”(苏菲亚曾刺杀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殉难时年仅28岁;玛丽侬则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政治家,也被送上了断头台)

此后,何震便和刘师培一起参与反清事务,两人之后还结识了陈独秀等人。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2月,刘师培、何震、苏曼殊、汪公权(何震的表弟)携手赴日,因苏曼殊家中贫寒,刘师培夫妇便留他同住,何震还拜苏曼殊为师,学习绘画。后来章太炎也搬来同住。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讽刺小人挑拨离间的古诗词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讽刺小人挑拨离间的古诗词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王勃 用典 刘师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