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讽刺人无能领导的诗词歌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讽刺人无能领导的诗词歌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李白、杜甫和苏轼等人的诗词是较少赞美皇帝吗?为什么?
李白、杜甫、苏轼诗赋艺术绝对是中国诗歌史一股清流。他们的诗词宛如一卷波澜壮阔的风情之画卷。有“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壮观景象,也有“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还”的朋友之情的感人故事,有“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其远大的志向和理想抱负。但其对皇帝权贵之奉违之诗篇留传至今少之又少,究其原因有三。
其一。鼎新改革的唐朝(道与儒经学并举)科举考试,逐步取代了先朝的官位世袭的制度,非富非贵的平民阶层通过科考可入朝为官,实现了诗人居庙堂之高为国为民之政冶理想抱负。
据史料记载唐朝的科考,以诗赋才华为招贤纳才为准则,考试内容偏重于《老子》为代表的道家经典为主,把道学列为国学,道教为国教。而从唐朝长安城及洛阳城之居住人口之多元,和寺庙观宇林立,处处可见佛教在唐朝达到空前繁荣鼎盛,形成儒、释、道大融合***展的文化繁荣的景象。
其二。庄子道家思想对李杜两人的影响深远,天子呼来不上朝”一诗淋漓酣畅表达李白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这里“天子”并非现代的天子,而是指神话传说的桃花般美丽世界,其义面对仙境之召唤和欲惑,诗人可以放下公务之劳而已,去游山玩水之雅趣,任性好玩是李白天性,其千古流传的名句“五岳寻仙不辞远 一生好入名山游。”表达诗人崇拜佛教宣扬出世和入世之飘逸的境界,其诗歌多用于对神(仙)及天的赞美,以摆脱现实社会束缚,对官场政治的生态环境极不适应,和内心压抑的解脱。以饮酒为乐,寄托于他乡友人之情。
从弗洛尹德的精神分裂意识来说,君王不是李白、杜甫、苏轼等无意识的“情感之人”,就是奉旨作的赞美权贵的诗赋,虽言辞华丽而缺少情感融入而失去艺术的生命力,最终被民间保存下来诗篇少之又少。
其三。道家文化对诗人内心世界的影响,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二十一岁文章名扬京都的才子,后因王安石改革、乌台诗案影响苏轼一生。我们从苏轼的《赤壁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诗句对三国东吴周郎之赞,对君王的曹操之贬,佐证了苏轼诗歌,亦有对英明君王及英雄豪杰赞叹的,恰恰是无能皇帝的讽刺。(吴新坚文化学者)
这个问题我觉得有以下原因吧。
1,古代是一个***的年代,是一个打打杀杀、弱肉强食、相互吞并、你死我活的时代,武者为王,文者不香,纵观史上各个朝代,哪个不是以武力打下的江山?所以,会武的人是被皇帝器重的,而文人是帝王所看不起的人,是不被重用的,就象毛主席所说,枪杆子里面出***。
2,古代权贵大多都是一介武夫,认为江山是我打下的,天下一切都是我的,他们不为百姓着想,自己过着花天酒地、纸醉金迷,***无度的生活,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对古代社会的真实写照。
3,由于文人不被帝王权贵重用,他们空有一腔抱负得不到施展,他们忧国忧民,却又无能为力,只能用诗词歌赋来表达对社会的不满,表达对民族的担忧,表达对百姓的怜悯,表达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无奈。所以,古代文人基本没有为帝王权贵歌功颂德的,大部分都是忧国优民的。
以上是我的看法,也许并不全面,请各位老师在评论区留言,批评指正。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讽刺人无能领导的诗词歌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讽刺人无能领导的诗词歌赋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