讽刺文坛乱像的诗词歌赋,讽刺文坛乱像的诗词歌赋有哪些

kodinid 10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讽刺文坛乱像的诗词歌赋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讽刺文坛乱像的诗词歌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秦皇汉武,略输文采”,他们输在什么地方?
  2. 中国的诗词歌赋还有比《洛神赋》语言更加华美的吗?
  3. 张耒的词作《风流子》该如何赏析?其中有何典故?
  4. 苏轼的前后《赤壁赋》是千古写景的名篇,我们能按照这种写法,写一篇类似的文章吗?

“秦皇汉武,略输文***”,他们输在什么地方?

秦始皇一统六国,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修筑长城,功绩不小。

汉武帝加强集权,独尊儒术,币制改革,首开丝路,开疆拓土,政绩不斐。

讽刺文坛乱像的诗词歌赋,讽刺文坛乱像的诗词歌赋有哪些-第1张图片-雅韵诗词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主席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中国人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书法家。政治上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军事上抗击日寇、打败***军队、打赢抗美援朝及援越、击退前苏联及印度;经济上独立自主、自立更生,奠定了工业基础;文学上诗词歌赋光耀文坛,一篇“沁园春•雪”震惊山城;理论上指引方向,“论持久战”“实践论”等著作集人类思想之大成;书法上行云流水,潇洒自如……

秦皇汉武他们只有家天下,没有人民至上的思想,虽有文治武功,但文学素养、理论思想、艺术修养在***的眼中,乃至今人的心中确实勇武有余。

因此,跟伟大的***比,他们确实略输文***。

讽刺文坛乱像的诗词歌赋,讽刺文坛乱像的诗词歌赋有哪些-第2张图片-雅韵诗词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出自***的诗词沁园春《雪》。

不管是秦皇还是汉武;不管是唐宗还是宋祖,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不是为了集团的利益,就是为了家族的利益,只有***和***领导的***人才是为了普天下劳苦大众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伟人***评价他们,用了“略输”“稍逊”“只是”。***评价劳动人民用了最豪迈的词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秦皇汉武,输在他们是古代人,没进步到现代文明程度。在当时那个时代,也算明君了。有人把伟大领袖和秦皇汉武比,这不是风马牛不相及的话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怎么能和那些封建帝王做比较呢?***是评论过这些历史人物,但只是个借鉴。毛泽东思想与日同辉,是以后中国及世界人民共同奋斗的方向。清朝以前都是封建王朝,都是家天下。我们的共同目标是共产主义。

讽刺文坛乱像的诗词歌赋,讽刺文坛乱像的诗词歌赋有哪些-第3张图片-雅韵诗词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喜欢就是喜欢,明明是很喜欢,不说喜欢,而是说好不喜欢。略输,稍逊,只识在这里不是贬义词,和好不的作用是一样的,是一个个大大的褒义词。意思应该这样理解,历史人物你们做的如此出彩,走到如今,我们来了,我们会做的更好,数风流人物更看今朝。

中国的诗词歌赋还有比《洛神赋》语言更加华美的吗?

在此先讲讲什么是赋,赋,始于战国时荀卿的《赋篇》,到了汉代,学习楚辞手法,并更多地揉进了散文的特点,以铺叙为主,形成宏篇巨制的汉赋。汉以后,又出现了文赋,骈赋,律赋等名称,文赋,接近散文,骈赋,律赋,接近骈文。辞,原指楚辞一类的诗歌,如屈原的《离骚》,汉代人认为辞和赋是一个体裁,故合称为辞赋。赋既象诗又象散文,说它象诗,是因为押韵的,说它象散文,因为它写法讲究铺得很开,不象诗那么精练。司马相如(前179一前118)是赋的代表名家。有《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长门赋》传世。“赋者铺也",讲究铺陈,语词丰富,描写精细周到。缺点一烦琐冗长,堆砌辞藻。曹植的《洛神赋》,语言华美,词藻艳丽,的确很美。但可不能称为"华美第一"。真正比《洛神赋》还美的美文如《离骚》,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白居易的《琵琶行》比之毫不逊色。南朝梁代文学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当为骈文一绝,大家不妨看看。欢迎评论。

汉赋,无疑是古典文学中一种影响深远的体裁。刘勰在其文学批评巨著《文心雕龙》里说:"铺才逦文,体物写志"是赋之特征。前四字指的是赋的形式,后四字指的是赋的内容。汉赋的辞藻华丽,语言优美历来被大众所认知。

其中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这四人都有代表性的名篇传世,在当时及后世文坛影响深远,是汉大赋的最高成就者。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长门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西京赋》、《东京赋》,扬雄的《河东赋》都很著名。这些作品的语言1不敢说比《洛神赋》更加华美,但也是辞藻华丽的。

除此之外,屈原的《离骚》,白居易的《长恨歌》,王勃的《滕王阁序》,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苏轼的《赤壁赋》等等也很不错。

张耒的词作《风流子》该如何赏析?其中有何典故

张耒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也是性格最接近苏轼的,他的生活经历也和苏轼差不多。十九岁丧父,科举中第后不久,他就被牵扯进北宋党争中,此后的经历就是一贬再贬, 61岁抑郁而终,《风流子》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全词如下:

从这首词的意思来看,应该是张耒因为恩师苏轼的缘故,遭遇贬谪离开家乡,与妻子天各一方,触景生情所做的一首写景抒情词。在词中,词人虽然引用了相当多的典故,却没有让人感觉晦涩难懂,难以理解,反而感觉语言浓厚醇美,可见词人在诗词创作上的功底之深厚。下面我们分句欣赏一下:

树叶纷纷飘落到水边亭侧的平地上,一年一度的重阳节近了,秋天捣寒衣的季节也到了。

这一句话中就有三处用典:一是“木叶”,来自屈原笔下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自屈原以后,“木叶”也成为描写秋景兼乡思的妙词。如唐代沈佺期的《独不见》诗中就有“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的诗句

二是“亭皋”,来自于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亭皋千里,无不被筑”。王先谦《汉书补注》曰“亭当训平,亭皋千里犹言平皋千里。皋,水边地,故以平言”。所以“亭皋”我们翻译为水边的平地。

第三个是“捣衣”,李白有诗“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在唐代,士兵们的衣服是自己家里准备的,***不管。所以到了秋天农闲季节,妇女们就会在家用捣衣棒把衣料捶打柔软,然后做成衣服寄给戍边的亲人

首句中的“木叶”、“重阳”、“捣衣”都蕴含着思念亲人的意味,词人用在这里,从侧面表达出了对妻子的思念。

无奈心中愁思太多,以至于刚到中年就两鬓生出华发,要是将菊花簪在发间,恐怕菊花也会羞恼。

这一句运用庾信和潘岳的典故:

提起张耒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他字文潜,号柯山,楚州淮阴人,是苏门四学士之一。神宗熙宁六年高中进士,晚居陈州,擅诗文,著有《柯山集》,词作现仅存六首。而《风流子》就是其中之一。

木叶亭皋下,重阳近,又是捣衣秋。奈愁入庾肠,老侵潘鬓,谩簪黄菊,花也应羞。楚天晚,白苹烟尽处,红蓼水边头。芳草有情,夕阳无语,雁横南浦,人倚西楼。

玉容知安否?香笺共锦字,两处悠悠。空恨碧云离合,青鸟沉浮。向风前懊恼,芳心一点,寸眉两叶,禁甚闲愁?情到不堪言处,分付东流。

这首词是写的思乡愁情,其描写中有着大量的景物描写,如白苹、红蓼、芳草、夕阳……算得上是宋词中情景交融的典范了。

开篇即点明了写作的[_a***_]是深秋时节,树叶纷纷落下,散落在水边平地上,重阳佳节临近,又是捣衣的时节(古代妇女深秋之时在砧石上捶打衣服,寄给远方的亲人过冬)。作者给我们营造出了一种萧瑟凄凉的气氛,也奠定了全词凄凉的感情基调。

“耐愁入庾肠,老侵潘鬓”,紧接着他不禁感慨自己思乡之情愁入肠中,鬓边已经平添了白发。(这句词化用了庾信和潘岳的典故。庾信是南朝时梁朝的官员,出使西魏被扣留,身在异国,他无时无刻不在想念自己的家乡。后世就常用“庾愁”来代指自己的思乡之情。而潘岳则是西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也是一个美男子,但他过早衰老,三十二岁就生华发。后人就用“潘鬓”来表示中年鬓发斑白。)作者通过这两个典故既道出了词人的乡愁,又表达了自己已经衰老。一个身心俱衰的游子形象就这样展现在我们面前。

每当重阳节,人们总是将菊花插在头上,而作者却赋予了菊花以人的形象,自己满鬓白发,害怕将菊花插在头上,菊花会感到羞辱。这也更衬托出了他此时的多愁善感之情。

“楚天晚,白苹烟尽处,红蓼水边头”,这三句写的是作者极目远望之景。作者此时身在京城,遥望着南方的故乡,终不可见。他的生活就像那水中的白苹一样,漂浮不定。

芳草含情脉脉,夕阳寂寂无语,大雁横在南浦之上 ,望不到故乡的作者,心中一片怅然,只能倚着西楼,独自惆怅。

作者为何如此思念家乡?那是因为在家乡有他的心上人。

苏轼的前后《赤壁赋》是千古写景的名篇,我们能按照这种写法,写一篇类似的文章吗?

谢悟空之邀!

《赤壁赋》前后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苏轼写过的一篇文章,记叙夜游赤壁的景色与自己独特的感受,其中不乏苏东坡自身的洒脱之意,在文学史上也有很重要的地位。我这点水评根本不行!无法写出类似的美文。抱歉!

谢邀。大文豪苏轼的前后赤壁赋,享誉文坛,系其巅峰之作。


而今欲以白话文仿之,行则行矣,一则恐无能之人;次则只怕难以企及其神韵。



华夏文化,源远流长。文学精品,比比皆是。只缘有华夏的历代才子,只因有华夏的大好河山

答案:不能。

不知道题主是否了解晚清近代诗界革命的代表人物黄遵宪。

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早已不同,古诗词毕竟有古代的环境,那时候的青山绿水,和如今的现代化城市甚至现代旅游景点,是完全不同的,许多人做的古诗或文赋,也多是模拟古时候的文言和想象古代的某些环境而作的,这些对于现代并不适用。

当然,我不是说古诗词文不符合现代的审美,恰恰相反,现代人也总要到古诗词文里寻求精神慰藉,享受美得体验,但是为何如今我们所记得的只有古人所做的经典作品,而没有现代人的佳作呢?根本原因就是:环境是模仿不出来的。

开头我提到了黄遵宪,他的“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主张,非常适合当时历史的发展,当时的现今革命者、文学家已经看到了在飞机大炮轮船这些新事物出现后,再去一味地摹古仿古其实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首先古诗文词发展了几千年,题材情意意境早已经写尽了,最重要的是,我们现代早已失去了那种环境。

古人可以随随便便被贬谪后找个小山丘,潇洒走一回,写个诗词文赋纪念,而我们今天呢,稍微好看点的地方都被开发成旅游区了,热闹的不行。清幽的环境也有,但毕竟少,而且国内人口多,大多数人都是生活在鸽子笼里,哪来的“山园小梅”这种“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情境呢?少了真实的生活环境的加持,即便我们模拟古人的生活情境做出类似的诗词,也缺少神韵。

回到苏轼的《赤壁赋》上来。

首先,苏轼是一位千古诗人词人文人,古代的文学家不少,活到苏轼这样豁达乐观的,难。在当时大家都倾心钻研文学的时候,还没有出现第二个《赤壁赋》,我们今天又凭什么能写出来这样的作品呢?

其次,还是先前反复说的环境问题,在当今,我们或许也有生活的苦闷,但和苏轼的贬谪之情还是不一样的,人生经历不能模仿,你不是苏轼,没他的经历,更没他的天才和独一无二的性格,何谈做出他那样独一无二的千古一赋呢?

最后如果非要说倾尽全力模仿他的这篇文赋,那或许的确也能做出一篇类似的,毕竟现在查资料都方便,各种词句我们都容易造,但哪怕极其相似,也终究是缺少灵魂的。这样的作品并没有什么意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讽刺文坛乱像的诗词歌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讽刺文坛乱像的诗词歌赋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苏轼 赤壁 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