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诗词楷书硬笔,爱国诗词楷书硬笔书法作品

kodinid 8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爱国诗词楷书硬笔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爱国诗词楷书硬笔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你见过真正的“二王”笔法吗?它有什么明确的特征呢?
  2. 学习傅山和王铎的草书比学王義之的草书更加困难吗?

你见过真正的“二王笔法吗?它有什么明确的特征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是没有的。实际上这个问题是在探讨“二王笔法”和其他笔法之间的“区别”,即它们之间的关系。

总的来说,我认为中国最传统、最正宗的笔法只有一个,那就是二王笔法,而其他笔法系统基本上是对二王笔法的延续。

爱国诗词楷书硬笔,爱国诗词楷书硬笔书法作品-第1张图片-雅韵诗词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也就是说二王笔法是书法的根基,是基础,而其他笔法都是对它的延续和承接,他们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独立,而是一种继承关系。

实际上,这还要需要弄清楚另外一个问题,即什么是“二王笔法”,而又有哪些除了“二王笔法”之外的笔法系统呢?

我认为二王笔法其实就是魏晋时期以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为代表的魏晋笔法系统。所以它不仅仅是王献之、王羲之父子俩所创立的,而是有一个萌芽、酝酿、发展、成熟的过程。

爱国诗词楷书硬笔,爱国诗词楷书硬笔书法作品-第2张图片-雅韵诗词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简单来说,二王笔法的法则就是因字、因形、因势而***用不同的运笔姿势,以求达到最妍美、最自然的效果,并且笔势细腻有韵味,游丝引带,顾盼生姿。

二王之前,汉末三国时期的张芝、钟繇等人为魏晋时期书法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所以这样才有了魏晋时期二王笔法的发展。二王之后,隋唐时期书法的笔法系统是对二王的接续和再发展。

这当然和隋唐时期特殊的政治环境和文化传统有很大关系。魏晋二王到了唐代成为炙手可热的书法前贤,唐太宗对此大力推崇,一时之间唐朝便兴起了学习二王的热潮。欧阳询、颜真卿等人对于二王研究深入,成为二王笔法的学习者、继承者。

爱国诗词楷书硬笔,爱国诗词楷书硬笔书法作品-第3张图片-雅韵诗词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首先是工具上的不同

王羲之《笔经》记载当时用的毛笔与现在不同,属于硬心笔。所以工具不同,再来看笔法无异于王羲之坐火箭去月球而我们是走着。

在工具不同的前提下谈同一个字的写法,还是不能成立的,所以说现代人临摹魏晋的东西很难写的特别自然,就拿董其昌来说吧,为了学王羲之把没有硬心的毛笔泡开一半用,来增加笔锋的凝聚力。以至于在他的书论中感慨几十年来不能实证的就在于“自起自倒,自收自束”过了这关,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也不能把他怎么样了。

其次是思想上的不同

王羲之,王献之,属于信道者,名字里带一个之字,比如祖冲之,顾恺之,林散之,都是天师道的信奉者。自然会讲究道家的审美标准,阴阳平衡,朴素简约,中正平和,道法自然,无为思想,这都和现代对于书法的理解有很大不同。比如书法可以分为三要素“识势,笔法,裹束”,而其中笔法也是上面所说的硬心笔的使用方法,执笔方法。实际上笔法并不难,古人说的笔法就是永字八法以及具体细节的展开,围绕硬心笔会有自然的绞转,斜执笔。如图王羲之作品《忧悬帖》就是用这种硬心笔写的。所以我们不要把魏晋神化,进而迷信***想有什么未知的东西。

最后就是要从客观的角度正视古人

工具的不同已经让我们与古人差一大截,思想的鸿沟对于书法的理解更是我们科学社会很难领会的,那种原始的对于天地,对于道的领会。古人说论书最先择笔,没有适合的毛笔就没了先提条件,还有就是阴阳思想了,比如内外,虚实,刚柔,迟涩,飞动,黑白,上下左右,断连,方圆,粗细,等等阴阳平衡关系都是需要学习的。

希望能够满意!!千言万语难以一言蔽之,过年了多写几句祝福各位大吉大利,法永禅师🙏🙏🙏


谢谢邀请,忐忑于自己没有资格来此评说。"二王"书法登峰造极,后世之人绝少能望其项背。个人理解,秀妍峻美是其显著特点,而这得益于其深厚的家学渊源和不受羁绊的洒脱奔放性情。

不受约束的流畅,奔放舒展,收放自如。收有回味其中,放不留一毫褶皱,犹如优美的舞姿。

一向以为,书法是唯美象征,好的书法让人极度舒服,"二王"书法给人的恰是这种感觉。

比较时下一些作派,给人的观感恰恰相反,自然舒适被弄得极度难受挣扎。更有甚者,写几个字弄得疯疯癫癫,极似大病一场。

书法应该是顺势的艺术。挥毫要顺笔毫的势,万毫齐力,笔画才会洇润饱满。走笔要顺笔顺(顺序)势,顺势气足,笔画才会生动。

好的书家应该都很洒脱,信手拈来即成经典,容不得丝毫做作,写字做人皆道法自然。"二王"应该是这样吧!

我见过。王羲之书法的所有书法爱好者都见过。

说到王羲之书法,大家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兰亭序》。大家也知道,现存的《兰亭序》并不是王羲之原迹。说到原迹,包括乾隆皇帝在内的很多人认为,存在三希堂里的《快雪时晴帖》,是出于书圣的真迹。但三希堂的这件宝物与王羲之的其他作品明确不同。起笔多用藏锋,与东晋时期的露锋用笔有明显的差异。藏锋的广泛应用,始于唐代中期。《快雪时晴帖》,应该是唐代中晚期以后的临本。而且还是意临。

真正的一件真迹,相信大家都看到过。但很遗憾,这件国宝不在我们国内。在英法联军攻入圆明园时,这件宝贝散落到民间,流入到了日本广岛。更加可悲的是,在二战期间,米国人的投下的***,摧毁广岛的一切,其中就包括这件历经一千六百多年,饱经无数战乱,历经千刼的书圣遗作,最终还是在核弹的爆炸声中,化为了灰烬。这件宝贝便是王羲之的亲笔真迹《遊目帖》。
《逰目帖》,是王羲之写给友人的一封书信。在王羲之《十七帖》刻本中,就集有此帖。原帖为唐代内府收集的王羲之真迹装裱成卷轴并有刻本。刻本上有明代书法家文征明的小楷注译。在《遊目帖》墨迹中,我们看到书圣王羲之精妙绝伦的笔法和仪态万千的结字,除了跪服,没有其他语言可以表达。现在有一波人,总是兴风作浪,挑起是非。说什么王羲之书法没有真迹传世,应该从古代书法家的队伍中除掉。还有说,王羲之书法不过是被人吹嘘出来的。其实没有多少神奇……

这些想否定王羲之的人,其目的不过就是想让自己的歪理邪说来让自己在众人面前露露脸。

学习傅山和王铎的草书比学王義之的草书更加困难吗?

就书法艺术的发展进程来看,写字从纯实用功能逐渐发展为实用功能兼备审美装饰功能,而当今又发展到以审美装饰功能为主。。。也由于社会需求的主导形成了篆、隶、草、楷、行等体式。而在王羲之所处东晋时期,书法还基本处于纯实用功能的历史背景之下,故王羲之草书作品也均为手札、书信,而王羲之遗作虽均为小字微作却总结了先贤之成败,并亲手描绘出书法审美装饰艺术的发展图景,这也王羲之对中华文化的贡献,也是他被冠以”书圣”名头之本源。而盛唐大大推进了书法的审美装饰功能,书法作品并得以崭新面貌登堂入室悬于中央,大字巨幅作品应运而生,其审美装饰功能发展到明清时期被推至顶峰。。。故写小字难还是大字难就不言自明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爱国诗词楷书硬笔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爱国诗词楷书硬笔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王羲之 二王 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