讽刺告黑状人的诗词,讽刺告黑状人的诗词名句

kodinid 10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讽刺告黑状人的诗词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讽刺告黑状人的诗词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红楼梦》中的王熙凤真是铁嘴钢牙,玻璃舌头。你怎么看?
  2. 苏轼40岁之后才作豪放词,之前的词属于什么派系?

红楼梦》中的王熙凤真是铁嘴钢牙,玻璃舌头。你怎么看?

凤姐到了宁国府,先说上一段:既托了我,我就说不得要讨你们嫌了。我可比不得你们奶奶好性儿⋯⋯行错我半点儿⋯⋯一例清白处置。这是凤姐的管理学,丑话说在头里,勿谓言之不预,与其令人爱戴,不如令人敬畏。这段话还说明,管理是令人讨嫌的,无***主义才舒服。虽然不能说很全面,凤姐的认识是有道理的,至少比贾政那种脱离生活脱离实际的腐儒显得明白。

然后她调配劳力,叫做拨拉得开。这里又有一种说法,叫做管理的任务绝对不是事必躬亲,而是善于用人分配人,合理分工,大家一起去做事或者指挥旁人去做事。

讽刺告黑状人的诗词,讽刺告黑状人的诗词名句-第1张图片-雅韵诗词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然后她列出时间表,卯正二刻(6:30 AM)点卯,午初二刻(11:30AM)领牌回来(汇报进行情况),戌初(7:00—8:00PM)由她亲自巡查。凤姐并要求一切按钟点进行,她已有严格的时间观念。时间是一个重要的指标,没有时间限制的安排等于没有安排,没有时间规定的***等于没有***。

果然,次日有一个分管迎送亲友的人迟到,凤姐下令打二十板并罚扣一个月的钱粮,从此宁府中人知道了凤姐的厉害,个个兢兢业业,不敢偷安。

凤姐的处罚依今天标准来看也够厉害的。什么叫厉害,什么叫“威重令行”,就看管理中潜暴力的含量。

讽刺告黑状人的诗词,讽刺告黑状人的诗词名句-第2张图片-雅韵诗词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所以即使并非正式的管理,也要动手出手,绝不含糊。在第四十四回,凤姐忙于过生日,贾琏趁机与鲍二家的“乱搞”,一个小丫头为贾琏放风,见了凤姐就跑,凤姐反应的第一句话就是“叫两个二门上的小厮来,拿绳子鞭子,把⋯⋯小蹄子打烂了”,然后起掌神速,左右开弓,把小丫头打得两腮紫胀,并威胁要撕烂了嘴,用红烙铁烫嘴,接着拔下簪子戳嘴,靠肉刑取到了口供。对后面一个花言巧语的丫头,也是一扬手打得她一个趔趄。

至少在彼时的大观园,敢于用暴力,该出手时便出手,是凤姐顶用、有作为的一个标志。反过来说,又是凤姐终于败落的一个根源,她树敌太多了。

谢邀!我觉得说王熙凤“铁嘴钢牙,玻璃舌头”不如“口齿伶俐,巧舌如簧”贴切。其实王熙凤同为“金陵十二钗”之一,同为封建社会腐朽大厦底下的牺牲品。一直以来,人们对她的印象是口蜜腹剑、刁钻歹毒,其实不然,王熙凤在那样一个严酷的封建大家庭里代王夫人管家,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她上有三层婆婆辖制,又有“赵姨娘”从中作梗,每布置一件事都要反复思考,稍有不慎,就会祸及自身,她实际上整天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身不由己,险象环生。”但是,王熙凤是个冰雪聪明的人,她的“战略思想”是,首先博得老祖宗贾母的欢心和赏识,因为贾母是整个贾府的最高领导层,稳住了老祖宗,就能稳住整个贾府,就能“站在高枝上”发号施令。其次是充分施展自己的管理才华,用实力威服众人,在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封龙禁尉,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一折里就充分展示了这一点 : 之前她首先细致地分析了宁国府中的风俗,“第一件是人口混杂,遗失东西;第二件是事无专执,临期推诿;第三件,需用过费,滥支冒领;第四件,任无大小,苦乐不均;第五件,家人豪纵,有脸者不服矝束,无脸者不能上进。”根据这些特点,王熙凤从心里先制定了应对的措施。其实,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管理者不能“威重令行”造成的,因此第一天她首先重罚了迟到的人,“带出去,打二十板子!……出去告诉来升,革他一月银米!”“明天再迟到,打四十板子,后天打八十板子,不怕打的尽管迟到……”王熙凤的恩威并施,赏罚分明等手段震惊也震慑了东府上下,一时间整个东府无一人再敢懈怠误事,整个丧期管理得井井有条,天衣无缝。但是王熙凤再怎么精细能干,也阻止不了封建大厦的倾颓,因此,《红楼梦》开篇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中对她的判词中写道:“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这段判词中没有丝毫王熙凤“阴狠毒辣”的内容,只说她“机关算尽太聪明”、“生前心已碎”等。但是,尽管他再怎么聪明绝顶,再怎么好大喜功,也终究逃不过覆灭的下场,这是封建腐朽的社会和家庭造成的,她王熙凤只是其中的一个牺牲品而已。

讽刺告黑状人的诗词,讽刺告黑状人的诗词名句-第3张图片-雅韵诗词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王熙凤是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之一。贾琏的妻子,王夫人的内侄女,贾府通称凤姐、琏二奶奶。她长着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她的外貌美丽、华贵、俊俏,她的神态狡黠刁钻,她的言行伶牙俐齿、机敏善变。她善于察言观色、机变逢迎。她在贾府的地位很高,精明能干,深得贾母和王夫人的信任,是贾府的实际施政者,她高踞在荣府几百口人的总理宝座上,有着八面玲珑之威,思维敏捷,口才了得,却又有些心狠手辣、笑里藏刀,是一位有计谋的管家奶奶。

王熙凤"杀伐决断",既包含着不讲情面、不避锋芒的凌厉之风,同时呢又挟持着不择手段、不留后路的肃杀之气,秋天肃杀,那是让人心寒的。

协理宁国府充分展示了凤姐的"辣手",有一股不避锋芒的锐气。凤姐不怕得罪人,没有绕着矛盾走,而是迎着矛盾上,结怨树敌也在所不计。有一个仆妇迟到了,也说了情,最后呢是不饶,打了二十板子,出去回来以后,还要跪下来磕头叩谢。王熙凤有一句很著名的话:"我是从来不信什么阴司地狱报应的,凭是什么事,我说要行就行。"这句话听起来好像很有气概,就是鬼神难挡,有这样的气魄,只可惜这种气魄用在了邪恶的方面。

那么王熙凤之覆败与死亡,是被社会变迁即"人的法则"所决定的。后四十回写王熙凤的罪恶暴露、心劳日绌、失去靠山、呼应不灵等等大体上是符合的。可是写到这一人物之最后结束,却是由于众鬼索命而亡。这岂不是由"神人共忿、应予天诛"而出现了"因果报应"--神的法则了。

是这样的。

仅举一例:

黛玉初进贾府,王夫人说凤姐“该随手拿出两个来给你这妹妹去裁衣裳的,等晚上想着叫人再去拿罢,可别忘了。”

这根本算不上责备,只是提醒,那么王熙凤是怎么回答的呢?“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

这样一来,凤姐忘了给黛玉衣料的疏忽(其实也算不上疏忽。她是要看贾母对黛玉的重视态度,来决定自己对黛玉的态度的),不仅不成为疏忽,而且还成为一种表功的自矜:我不仅给她准备了衣料,而且非常重视,要请王夫人过目、审核了以后再送。

凤姐与王夫人,是同一阵营。所以她在自矜的同时,不惜小小的冒犯王夫人。而王夫人也不在意,“一笑,点头不语”。

王熙凤这口才,也真是没谁了。

苏轼40岁之后才作豪放词,之前的词属于什么派系?

苏轼早期的创作,以诗歌为主,词作极少。后期创作正好相反,以词和文章为主,诗歌较少。


苏轼被后人认为是,宋代文学第一大家,对后世影响最大的,除了作品的成就之外,就是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出来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豁达。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乐观。“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爱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通透。

这些都是在他的后期作品才体现出来的。他前期作品主要是诗歌,最显著的特点是,在诗歌中***议论。如“富贵本先定,世人自荣枯”,“人生本无事,苦为世味诱”等。

在这些议论性极强的诗作中,已经开始出现了一些富有哲理意味的内容。如《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是缘身在此山中”。这种议论,还不同于后期的豁达,只能看作是前期诗歌的一个特点。

真正和后期的思想内容,在思考人生方面,比较接近的,是《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这里不再是之前作品中的对现实生活的牢骚或不满,而是对生活心态的探讨。

为数不多的词作中,如《行香子·冬思》,是一首写给朋友的赠答作品,内容写与朋友在一起时的种种往事,表达对朋友的思念

这首词作,作品风格上,和他之前的诗歌很相近,诗意浓厚。情感表达上,和后期作品,特别是词作,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情真意切。

不同于“词言情”的传统,是这首词的突破。同时,又有明显的宋代词人常常“以诗为词”的痕迹。还没有形成后期词作的圆润和成熟。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讽刺告黑状人的诗词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讽刺告黑状人的诗词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贾府 王熙 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