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诸葛亮讽刺魏延的诗词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诸葛亮讽刺魏延的诗词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为什么丑化魏延,在正史中魏延可是冤死的?
魏延也不算冤死,但在罗贯中笔下,诸葛村夫为魏延的死背了锅。演义中,把杀魏延的***写成是诸葛临终秘密定下的。
至于说魏延为什么不算冤死,是缘于他的孤傲狂放的性格与同僚很难相处。自视甚高看谁都不顺眼,看同僚全是一副你们都是臭弟弟的眼神。但如果同样性格的同僚再来一位的话,就是火星撞地球。不巧的是,文官里面长史杨仪恰好就是,杨仪与魏延互相看不顺眼,见面就吵。杨仪办事麻利且做的得当,不需要葛相多说就办得妥妥的,魏延骁勇善战带兵有一手,诸葛丞相为重用好两也为平衡两人间的关系费了不少脑力。但两人关系实在差,有次在席间,魏延当着诸葛亮的面拔剑要杀杨仪,后来被众人劝阻。
费袆出使东吴,吴主孙权问费袆,诸葛亮帐前任用何人,费袆回答杨仪和魏延。孙权说这两人是竖牧小人,虽然有些才干,如果诸葛亮不在了,就没有人能制这两个了。费袆回答不上来,随行的官员就说,葛相只是用其才。
五丈原将星陨落,汉丞相归天。作为葛相平时的左右手,杨仪与魏延矛盾爆发,两人开始争权。不出意外,杨仪取得大军指挥权。两人都派人陈表上奏称对方谋反,可朝中大臣此时宁愿站队杨仪也不愿保魏延,可见平时他把能得罪的人者得罪完了。当然,杨仪的结局也不好,杨仪在诛灭政敌魏延后,认为自己是葛相的心腹办事人,一定会接班的。但葛相何等样人,考虑问题是从全局的,肯定不会考虑杨仪。结果蒋琬上接了葛相的班,杨仪心怀,口出怨言被告发下入大牢,于牢中自尽。
陈寿在三国志里评魏延,刘封等人用的评语:览其举措,迹其规矩,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言下之意就是平时太嚣张,最后的结局完全是自找的。所以,魏延死得不冤。即使不死,以他的性格也不会被附于兵权。可以说,没有诸葛亮的话,他可能就被杨仪和其他得罪的同僚给想办法整死了。
三国演义里挺大一部分捧着诸葛亮写。记得第一次看。和第二次看。都看到诸葛亮死就不开了。后来稍微大一点就问自己一个问题。为什么火烧连营700里这么大的事没有带着诸葛亮。如果没有凤雏是否刘备连个窝都没有。那么可见诸葛亮在刘备心中并没有那么厉害。 魏延描述很少。应该是生不逢时一身勇谋被世袭定上了忠义。要没本事不可能老上战场还能回来。
魏延在《三国演义》中是一个比较悲催的一个人,魏延在正史中是一个蜀汉内部党政的牺牲品,为了让《三国演义》能够进行的下去,所以作者刻意丑化了魏延,也就是成为了牺牲品。
正史中的魏延
魏延,字文长,是蜀国大将,军事才能仅次于诸葛亮,但是风格完全与诸葛亮不同,魏延善于骁勇作战,屡次为蜀国建立不世功勋,刘备入川时,魏延因数有战功,升为牙门将军。刘备攻下汉中,拔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镇守汉中十年。刘备即位后,拜镇北将军。随同诸葛亮北伐,拜凉州刺史,封都亭侯。
诸葛亮后,魏延就成为了蜀国执掌一国军权的将领。古语有云:“功高震主”就是说,皇帝手下的那些将领太有才能反而会体现皇帝的无能。魏延在刘禅继位后凭借着自己的功劳,屡次在刘禅面前大放厥词。加之自己与杨仪不和,导致诸葛亮安排他要听从杨仪后,心里赌气。
丞相虽然身亡,但还有我呢,怎么能因一个人的死而荒废天下大事呢?再说,我魏延是何人,怎么能受杨仪摆布,做断后的将领呢?”
可见魏延已经不知道自己是一个做臣子的,说话很放肆,没有谨言慎行,导致后来和杨仪开战,最后被被马岱所斩杀夷灭三族。
《三国演义》中的魏延
履历和正史中没有太多出入,但是,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的时候,以蜀汉为正线,诸葛亮为正线。
-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曾说魏延有反骨,但真的是魏延要反吗?要知道三分天下,曹操可比刘备强多了,为啥魏延没有直接反出蜀国投降魏了?
- 罗贯中为了迎合剧情的发展将魏延这种孤傲的人写成了叛徒,不然自己整整写了一生的《三国演义》就被自己自我否定了。
- 陈寿在《三国志》中写道;"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魏延以勇略任,并咸贵重。览其举措,迹其规矩,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也非常正确的写道魏延其实是死在自己的手里,或者说自己孤傲的性格。
自古以来,死在自己的性格手里的人很多,身为臣子就懂得,谨慎谦虚,不然,就会死在自己的手里。
我说一说吧,其实罗贯中小的时候跟一个姓魏的很好,在上学的时候姓魏的这个小孩就说魏延是他们的祖先,说魏延刀法娴熟,讲道到罗成的枪法是学到姜维的枪法,魏家的小孩说魏延的刀法比姜维枪法好,从此两个人结下了仇,所以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把魏延让马岱杀死了,为此他两个人的仇就解不开了,至今太原西郊魏罗两家不结亲。
如何看待这位大语文老师,关于诸葛亮的神评?
文学不等同历史。从板书上看,这是一节语文课,讲的是诗词赏析。不可用生活真实评判艺术形象。就象不能从《三国志》角度欣赏巜三国演义》一样。
个人视角不能扭曲大众审美。"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文学作品中的诸葛亮"多智而近妖","躹躬尽瘁,死而后己","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穿越时空的诸葛亮,为臣子,为人父,已在文化的殿堂里走上了神坛。这位老师的新说,正把他拉下神坛,摔得粉碎。
诗文鉴赏贵在赏美。诗歌教学,从课堂学习,到高考鉴赏,重在欣赏诗词的艺术的审美价值。古典诗文是时间大浪淘沙后的文化精华,即便有新见解,也不可以微瑕掩瑜。任何诗文都存在不足,如果以管窥之见为已之建树,形同用太阳黑子而否定太阳的光辉一样,诚如是,其经典诗文岂不成了反面教材!
批判态度可嘉。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用批判态度对待教育教学,是难能可贵的,因为没有批判就没有传承。批判不是粗暴地批倒,须讲"义理考据",不可武断妄言,否则便误人子弟!
批判诚可贵,慎思价更高。
首先,要明确界定我们是谈哪个诸葛亮,小说三国演义里的,还是史书三国志里的。***里,是智慧老人形象;史书里,是大管家形象。不可混为一谈。
第二,***里自不必说,诸葛亮是超人类。历史里,如果在北方,估计不算数一数二。郭嘉不死,卧龙不出。还有贾诩之流,远非诸葛所及。荀彧也在其上。
第三,六出祁山,是不得已而为之。蜀地是盆地,只能以攻为守,否则难以自保。诸葛治蜀,最大的错误在于货币政策,为养兵而极尽盘剥,残虐生民,蜀汉正亡于此。
第四,形象不好,纯属胡扯。***里是仙风道骨,史书里,‘容貌甚伟’,小个子能叫甚伟吗?肯定是大块头,大帅哥。当老师,课堂上,不要信口胡言。看看书为好。不管你是在谈***还是历史,都要以文本为依据,不能凭空想象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诸葛亮讽刺魏延的诗词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诸葛亮讽刺魏延的诗词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