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诗词无讽刺吗,元宵节诗词无讽刺吗为什么

kodinid 24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元宵节诗词讽刺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元宵节诗词无讽刺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青玉案元夕全文解析?
  2. 不许穷人点灯的谚语?
  3. 四川过元宵特殊的风俗?

青玉案元夕全文解析?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这首词全文解析是:这首词借元夕夜赏灯的热闹情景,讽刺南宋朝廷偏安江左,不思进取的行为,同时亦借位不慕繁华,自甘淡泊的「那人」,隐喻作者不愿与人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不许穷人点灯的谚语?

不许穷人点灯是一句谚语,它的前一句是只许富人放火,两句合起来的意思是批评某些人或某些***处事不公,阿谀富贵之人,欺压百姓,或者讽刺某些人严重双标,严格要求他人,宽以对待自己。这大概是不许穷人点灯这句谚语的主要意思,可能还有不全面之处。

元宵节诗词无讽刺吗,元宵节诗词无讽刺吗为什么-第1张图片-雅韵诗词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我们经常听到人们在抱怨“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而这句话出现的场合一般是,弱势群体对抗强势群体时,同时也讽刺那些有权派,或者霸道的强势个人胡作非为,却不能让其他人有正当权益。

那么我们这句话原来的本意是什么呢?有什么典故呢?

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吏人遂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故语云:“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本此。

元宵节诗词无讽刺吗,元宵节诗词无讽刺吗为什么-第2张图片-雅韵诗词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陆游《老学庵笔记》

这就是这个典故的出处,意识是这样的:

说是北宋的时候,常州有个叫田登的太守,对自己的名字特别忌讳,不允许其他人说“登”字,只要有人提到了这个字,必然惹得太守大怒,所以他身边的吏卒很多不小心就被打板子了!

元宵节诗词无讽刺吗,元宵节诗词无讽刺吗为什么-第3张图片-雅韵诗词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于是整个常州都把“灯”字叫成火。而到了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依照以往的惯例,州城里都要放三天焰火,点三天花灯表示庆祝。而且州府衙门要提前贴出告示,让老百姓到时候前来观灯。

可是这次,却让出告示的官员感到左右为难。怎么写呢?用上“灯”字,要触犯太守;不用“灯”字,意思又表达不明白。

想了好久,这个写告示的官员告示上就写成了“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告示贴出后,老百姓看了都惊吵喧闹起来。尤其是一些外地来的客人,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还真的以为官府要在城里放三天火呢!大家纷纷收拾行李,争相离开这是非之地。当地的老百姓,平时对于田登的专制蛮横无理已经是非常不满,这次看了官府贴出的这张告示,更是气愤万分,忿忿地说:“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是什么!

本文通过一则避讳的小故事嘲讽了那些践踏百姓权益的当代统治者,将他们的丑恶嘴脸揭露得淋漓尽致。

四川过元宵特殊的风俗?

四川正月十五的风俗有四偷、挂花灯、吃元宵等。

  四偷

  四川元宵节有四偷的习俗:一偷汤圆二偷青,三偷檐灯四偷红。除了偷青是为了强身外,其余皆为求子的习俗。开县有对骂的习俗。元宵节时人们搬板凳到户外去,将平日之怨气,尽皆骂出,被骂之人不得回骂。

  挂花灯

  挂花灯这个习俗源于东汉,南北朝时已蔚然成风。每逢正月十五,全国各地有不少灯会灯展,例如北京北海公园元宵灯会、四川自贡灯会、哈尔滨冰灯节等。

  吃元宵

  民间过元宵节有吃元宵的习俗,四川也不例外。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与“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亲人,寄托对未来生活美好愿望。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元宵节诗词无讽刺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元宵节诗词无讽刺吗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元宵 四川 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