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讽刺毒鸡汤的诗词歌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讽刺毒鸡汤的诗词歌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如何看待现在有的年轻人调侃古诗词?(如图)?
问题:如何看待现在有的年轻人调侃古诗词?
问题中所选的两首诗与普通的诗确实有些不同,《江南可采莲》是古代的民歌。所说的乾隆那首《咏雪》一般认为是郑板桥的作品。
题主认为《江南可***莲》不像诗:
这首诗的确不像诗,例如后面的四句并不押韵。
沈约《宋书·乐志》记载:
《江南可***莲》是汉朝民间的“'街陌谣讴'”,《康熙字典》:"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从《宋书·乐志》中关于“秦青学讴,虞公善哥”看来,”谣讴“是音乐伴奏的”徒歌“。
《江南可***莲》是民间的劳动者的歌曲,或许略有加工,或许直接被乐府收集上来。前三句是押韵的”徒歌“,后四句应该是唱和的”徒歌“。
而《白头吟》就是文人的诗歌了,传说作者是卓文君,与***莲女唱的白话歌自然不同。
前言
《江南》为汉乐府,是民歌,的确不是后来意义上的诗。尤其不是唐代以后发展成熟的律诗。但从题主贴图中看,这位仁兄的评价或者说调侃显然与此无关,亦或说他自己可能连律诗非律诗的区别是什么都不知道(无意冒犯)。
汉乐府,本来是汉武帝时期设置的掌管音乐的官署机构。后来则泛指其***集的民歌,《江南》即是其中之一。乐府民歌风格多直朴率真,不事雕琢,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趣。
《江南》赏析
说它不是诗,是从诗的用韵、格律等方面而言。但它虽不具备成熟诗词的诸多规则,却复函诗的韵味,更不输诗的意境,即具有诗意的美感。想必这点是这位年轻人未曾体会到的,也正因如此才会大胆调侃。
《江南》的特别之处在于结尾几句的反复咏唱,从“鱼戏莲叶间”开始,分别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写鱼儿在莲叶之间自由嬉戏的状态。每句只改动一个字,互文现义的手法,使表达生动自然。并且“重章复沓”也是《诗经》中惯用的手法。
而“莲”的意象在诗歌中,结合莲字的谐音,可以是“怜”,也可以是“恋”。如在南朝乐府《西洲曲》中:
***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其中的“莲子”便和“怜子”谐音双关。
《江南》中的“莲”更多解释是“恋”。就语境而言,表喻“欢快”、“兴奋”与“忐忑”交织的一种心理状态,亦有时时处处“恋着”的含义。
结语
所以,歌曲看似简单,却把江南***莲人划着小船在荷塘莲叶间穿行的画面描绘得如临其境。仿佛可以听见她们的歌声和笑语,仿佛可以看见鱼儿欢快地游戏和时而跃出水面的美好景象,感受到一股勃勃生气,领略着***莲人内心的欢乐。
有自己的想法是好事,有时想想,这些诗歌能这样传颂,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其具备广为流传的特性,了解以前的人如何表达,也不失为保留古汉语的一种方式。做人还是保持谦逊些比较好,也许有哪些东西是你还不够了解的。
现代社会是世界多元化的集中体现,各学科门类百花齐放、齐头并进,不能只在文学诗词领域厚积薄发。
而古代社会,人们所学多以文学为主,诗词歌赋、天文地理方面名家辈出,优秀作品层出不穷,有些经典流传千古,尤其在诗词造诣方面,我们现代人真的没有那么深厚的积淀,所以我们应该去除浮躁,只有多向古人学习并加以借鉴,才能更好传承优秀文化。
有人说今人读《红楼梦》,如同吃拔丝山药,扯得没边没沿,只有一根细丝相连。大家以为呢?
严重同意问主观点。红学界流行的几大家,比如周汝昌***,各方面都有成绩,对红楼用功颇深,讲情讲史都有涉猎,但员外认为周老并没读懂红楼,主旨是讲什么没搞清楚,象《枉凝眉》就解到湘云身上去了,懂了就不会出现这样严重的错误。刘心武老师紧随其后,得出可卿为公主的结论,明显不对呀。可卿喻象员外刚写过一点,张友士为她诊病,这都是象,不是野史人物呀。
再如台湾的蒋勋先生,解红从美学和佛学角度,大灌心灵鸡汤,不会解处就讲心灵孤独,只是读者的体会而已,并不契合红楼主旨。从去年各平台不知受谁影响,强推他的作品,有众多跟风者,实际也没读懂,他讲的情并不是《红楼梦》中的情,因文中"情"是丹道中的性情的情,典型的会错意了。再如白先勇先生,其书厚厚的,但也是不知所云。
再如网上草根赖砖家为代表的,讲清朝野史,这么一个皇帝阿哥,那么一个太后皇后,脱离了文本解读,捕风捉雨,完全是臆想。员外讲,有本事,拿出文本,一段一段讲,看能讲出什么史!还有君雅倩侃红楼,屏山语红楼,少读红楼,与心幽欢等等,有的扯得重,有的扯得轻,掐头去尾,美其名曰红学,实际都脱离了文本,欺骗读者而已。
至于员外的观点,只能感慨,"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置野藤中″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讽刺毒鸡汤的诗词歌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讽刺毒鸡汤的诗词歌赋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