讽刺***文盲的古诗词,讽刺***文盲的古诗词有哪些

kodinid 23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讽刺***文盲的古诗词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讽刺***文盲的古诗词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不读书没文化的诗句?
  2. 朱元璋在朝堂上吟诗,前两句众臣哄堂大笑,吟完后众臣惊叹,他吟的是什么诗啊?

读书文化诗句

以下是几组不读书没文化的诗句:

1.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讽刺假文盲的古诗词,讽刺假文盲的古诗词有哪些-第1张图片-雅韵诗词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不知弹冠事,无奈去来秋。

——出自唐代·贾岛《题龙泉寺绝顶僧禅室》

2. 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讽刺假文盲的古诗词,讽刺假文盲的古诗词有哪些-第2张图片-雅韵诗词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出自唐代·杜甫《戏为六绝句

3.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出自唐代·卢延让《苦吟》

讽刺假文盲的古诗词,讽刺假文盲的古诗词有哪些-第3张图片-雅韵诗词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4. 联句满屏,抢笔敲床,对局倾覆雨泡茶。

——出自元代·高启《宿龙泉山寺

1. 《无知诗》

无知无识何足论,

愚昧无知自寻烦。

不识字形不识数,

一生浑浑度日间。

2. 《愚昧颂》

愚昧之人自甘堕,

不学无术心如草。

文化知识全不懂,

一生浑浑度日中。

朱元璋在朝堂上吟诗,前两句众臣哄堂大笑,吟完后众臣惊叹,他吟的是什么诗啊?

朱元璋与藕农对对联

一天,朱元璋微服漫游京城大街小巷,当看到京城大街小巷一派国泰民安的景象时,心中无比欢快。他走着走着,来到一个卖藕的农民跟前,即凑上前去从筐中一支洁白粗壮的藕看了又看,自言自语地说:“一弯西子臂”。

卖藕的农民听后,觉得很有味道,是一副对联的上联,他也不知道他是皇上,望了一眼断藕上的藕眼,接道:“七窍比干心”。

他俩一吟一接刚好合成一副对联。朱元璋没想到这位藕农有如此才华,因慕其才,久久不肯离去,要与藕农继续联句。藕农也不推辞,说道:“请便”。朱元璋沉思了一会儿便道:“藕入泥中,玉管通地理”;藕农一边应酬卖藕,一边接道:“荷出水面,朱笔点天文”。朱元璋大喜,即令藕农随行,亲封他为“祭酒”的官职。

前些天回答了朱元璋对对联的问题,可以说朱元璋虽然没有念过书,但绝对不是无文化之人。

朱元璋出身于微末,自小要饭,没有上过学念过书,但自从当了和尚,朱元璋也开始识字学习,不然如何念经?

出家期间,朱元璋云游四方,走遍了淮西的名都大邑,接触了各地的风土人情,见了世面,开阔了眼界,积累了社会生活经验。艰苦的流浪生活铸就了朱元璋坚毅、果敢的性格。

这期间朱元璋有机会就学习,等他再次回到寺庙,已经能够和别人通信联系了。朱元璋投靠郭子兴走上反元之路就是因为收到了汤和的书信。

在从军的过程中,朱元璋仍然抓紧一切时间学习。在军中,朱元璋身边聚集了一大批文人谋士,比如刘伯温、宋濂、李善长等等,这些都是元末明初有名的文化大家和一代儒宗。这些人在朱元璋的身边,对他的文学修养必然产生极大的作用。

《明史》记载朱元璋读书时的情景: “戴星而朝,夜分方寝”。《明史纪事本末》也写到“太祖……身在行间,手不辍书”。

由于出身于社会底层,朱元璋的作品不像刘伯温、宋濂他们那样华丽,但是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尤其是胸怀和气势方面更胜一筹,很有刘邦《大风歌》的意境。这比四百年后的那位一生写了四万多首诗乾隆皇帝高了不止一个次元,简直云泥之别。

朱元璋的诗没有儿女情长,没有郁郁寡欢之作,多是抒发豪气和俾倪天下的王者之气,比如一次朱元璋在朝堂之上做的一首诗。

话说某天早朝,天还没有大亮,朱元璋和大臣正在商议国家大事,突然传来了鸡叫声,引得朱元璋诗兴***,当即脱口而出:“鸡叫一声撅一撅”。

大臣们一听,皇帝这是要作诗啊,不过这一句太水了。

洪武元年(1368年)五月八日,此时朱元璋刚登基不久,这一天在早朝朝堂上,他突然诗兴***,原来城中老百姓的“雄鸡报晓”给了他灵感。

朱元璋一看所有的人员都到齐了,文臣以刘伯温为首位列左班,武将以蓝玉为首站在了右边。老朱干咳了一声,大家随之安静了下来。

“各位爱卿,今天早上偶得诗一首,我给大家念一遍,写的不好请大家多多指教”。老朱难得谦虚的说道。

“陛下文功武治,乃千古一帝,在下俯首垂耳恭听”众文武纷纷附和,其实内心都想听听这个“大老粗”皇上的诗如何?

朱元璋清了清嗓子,说出了诗的第一句:“鸡叫一声撅一撅”。

说实话这句很直白,并不出彩。意思是说清晨早上鸡叫的时候,伸长脖子叫一声尾巴要撅一撅,这是常识,连五岁的小孩也知道。

“这也叫诗,如果这也叫诗全国老百姓都是诗人”。有些大臣忍不住笑了起来。

朱元璋却视若无睹,继续吟出了第二句:“鸡叫两声撅一撅”。

这句话基本就是废话,鸡叫两声可不尾巴要撅两撅。就这水平啊?满朝文武实在憋不住哄堂大笑起来,然而,只有刘伯温没笑。

我突然想起乾隆写的一首诗: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飞入芦花都不见。这首数数诗的前三句是乾隆写的,后面一句据说是纪晓岚加的,堪称点睛之笔,要不然这首诗就得扔进纸篓子了。

乾隆文化水平还不错,虽然被称为历史写诗最多的“诗人”,但是其诗作水平却不咋地。不过乾隆之所以这么敢写,只是因为没有人敢嘲笑他而已。与乾隆写诗泛滥不同的是,朱元璋文化底子比乾隆低,诗作也不多,但是朱元璋写的一首数数诗与乾隆那首诗相比较而言,朱元璋可能要技高一筹。

那是在明朝建国后不久,朱元璋就在一次上朝的时候,在大殿之上兴致勃勃地吟了一首诗,这首诗前两句是这样的:

朱元璋刚吟完前两句的时候,大臣们有点站不住了,因为他们都是饱学之士,这两句诗在他们眼里看来,简直粗鄙不堪,上不了庙堂。虽然朱元璋是皇帝,但是还是有人忍不住发出了笑声。朱元璋也不介意,只是全神贯注地吟完了接下来的两句:

本来有些大臣抱着看笑话的心态,想看看朱元璋怎么出丑,但是朱元璋吟出这两句诗的时候,所有人都惊呆了,大殿之上立马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

这首诗的前两句平淡无奇,但是后两句显得气势磅礴,体现出了朱元璋作为一个帝王的雄心和霸气,这种气质不是一般人能够有的,也就朱元璋写得出来,实在是妙!

大臣们平静下来之后,心里就在嘀咕:朱元璋一个贫苦人家的孩子,做过和尚要过饭,怎么会写出这样的诗句呢?

其实大臣们有疑惑也是正常的,但是他们显然低估了朱元璋。朱元璋是没读过书,但是这不代表他不想学,也不能说明他学不好,只是因为以前条件艰苦,他没办法去学而已。

朱元璋哪里学的文化?

据历史记载,朱元璋在参加起义之前,他和汤和通过书信,这就说明朱元璋在参加起义之前是会写字的。至于说他是怎么学会写字的,可能与他当过和尚这件事有关,因为和尚需要诵经,所以他可能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识字写字。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讽刺***文盲的古诗词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讽刺***文盲的古诗词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朱元璋 乾隆 伯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