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讽刺朝廷的打油诗词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讽刺朝廷的打油诗词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总结康乾盛世后期的统治危机?
首先是经济上的问题。
盛世的经济表面是繁荣的。乾隆时期,一年财政收入大概是4000万两白银,GDP更是居世界第一,这种情况一直保持到清末***战争后才被打破。但是,官场***之风早已盛行多时,买官卖官开始成为“潜规则”,而巨贪和珅,被宠爱他的万岁爷护着,而和珅底下不知有多少人一样打着各种名义搜刮钱财。
在上层欢天酒地的同时,下层人民正过着痛不欲生的生活。清朝时期,人口大幅度增长,全国大量的土地被开发,就连一些边际土地都被利用起来。如果不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的传入,全国将爆发大面积的饥荒。此外当时的农民,不少都是入不敷出,而封建社会农民如果遇上自然灾害,便是雪上加霜,更不用说土地兼并极为严重的康乾盛世。于是便有了像山东王伦一样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而此时,清中央***对某些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统治也不稳定,如乾隆时期期便爆发了大小金川起义,清***费了很大力气才平定这次叛乱,元气大伤。当然,各级***是不会过多谈及这些的。要不就是轻描淡写,要不就当成了皇上的“十全武功”。而士大夫们经历了文字狱和八股文的教训后,再也不敢说“胡话”了,全国一片叫好,大家纷纷做诗,歌颂万岁爷的功德。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
根据《宰相刘罗锅》中的情节,一天乾隆外出,看见漫天飞雪,于是随口成诗:
一片两片三四片,
一是商业危机。康雍乾时期,国家支柱依然是农业,这与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重农抑商的大环境不无关系。明清之际,中国引进了马铃薯、玉米等高产的农作物,也因此能够养活更多的人口。但是这种农业生产方式与西方正在进行的机械化农业生产方式显然无法相比。
二是财政危机。康熙和雍正时期还好,国库较为充盈,但前提也是盘剥农民税收所致,工商业虽有发展,但是不足以支撑清***无休止地消耗,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三是军事危机。满清入关时八旗兵何等的威武雄壮,令人胆寒。然而随着盛世的到来,八旗子弟享受的特权越来越多,人也越来越懒惰。
当西方和世界出现巨变的时候,清朝统治者妄自尊大、拒绝开放,反对变革,满足现状、固步自封,特别是限制工商业、蔑视科学技术、闭关锁国、加强集权、禁锢思想的做法,愈加严重地制约着社会的进步。所以康乾盛世只不过是饥饿的盛世下充满了危机。
古代的八府巡抚是不是真的,如果是真的,那又有多大的权力?
有看过电影《九品芝麻官》或京剧《苏三起解》等作品的朋友,应该都对一个名词或官职非常有印象,那就是八府巡抚(又称八府巡按)。根据作品当中的描述,这些个威风凛凛的八府巡抚们,上可以与皇帝近臣们较量,下可以为百姓们主持公道,正可谓是一朝权在手,事事皆可为!那么问题在于,这些电影或京剧作品中的所谓八府巡抚一职,到底是不是真的存在呢?
根据笔者对于古代官职的了解,起码在已知的正史当中,我国任何一个封建王朝,都是没有设立过八府巡抚这样一个官职,而且就连名称类似或职能权力类似的都没有。那么这样一个如此“火热”的官职,它真正的名字叫什么,又到底有多么大的权力呢?如果有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接着往下看。备注,以下内容皆为笔者个人见解,不喜勿喷,谢谢!
笔者经过考证后基本确认了八府巡抚这一官职的原形,即明清时期的都察院监察御史(清朝又叫巡按御史)。明朝时期,每年大概会有十三位御史在外巡视监察,分别是北直隶两人,南直隶三人,宣大辽东各一人,甘肃及内地十三省各一人。需要额外提到的是,这里的九位监察御史主要负责政务部门,即巡视当地的官员政绩或其他不法行为。
此外,陪都南京一人,两淮巡盐一人,两浙一人,长芦一人,河东一人。这里的四人主要负责巡视经济问题,比如盐业或茶叶马匹的贸易等。此外,明宣宗宣德四年(1429年)时还设置了钞关御史,主要职能是巡察明朝的所有边境,并协助当地守将加固边境防御等(也可以处理当地守将)。
到了清朝时期,因为他们的官职基本上都是全盘照搬明朝,所以对于都察院里的各大御史也是做了全部照搬。但相比明朝而言,清朝还是做了些许的改变。比如将监察御史改为巡按御史,并将品阶从正七品升为了从五品,且满汉还各设一人(官职看着不高,但权力可是丝毫不亚于三品四品的封疆大吏)。
此外需要提到的是,笔者之前在寻找这些,御史官职与八府巡抚官职的共同点时,还真的找到了一个或许可以证明这个虚构官职的来由。即清朝时期的南方某道(某片区域)御史在划分巡查范围时,曾被划分到了福州,建宁,延平,邵武,兴化,泉州,漳州,汀州等八大州县,而且这八大州县在当时还属于非常繁华但又嘈杂的地带。因而很有可能是,当年的某位御史在巡查过程中,偶然做了一件好事,并被当地不识官制的普通百姓所歌颂,所以这才有了八府巡抚的威风名号。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讽刺朝廷的打油诗词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讽刺朝廷的打油诗词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