讽刺免税的诗词歌赋,讽刺免税的诗词歌赋有哪些

kodinid 29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讽刺免税的诗词歌赋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讽刺免税的诗词歌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儒林外传》中范进中举为什么高兴到发狂?你怎么看?

《儒林外传》中范进中举什么高兴到发狂?你怎么看?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句话曾是受到批判的,在提倡劳动者光荣的时代,在批判“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时代,在批判“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时代,对于范进中了举,就变的癫狂起来的样子,是难以理解的。

《范进中举》这段出自清代伟大作家吴敬梓的小说儒林外史》,被选于中学语文教科书上。范进中了举是怎样一种状态呢。

讽刺免税的诗词歌赋,讽刺免税的诗词歌赋有哪些-第1张图片-雅韵诗词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声,往后一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跑,把报录人和邻居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瞪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

范进中了个举人,为何就高兴地疯了,这除了书中描述的范进的自身原因外,主要原因还是中了举人在那个年代不是一般人了的缘故。

在清代,中个秀才可以免除地丁钱粮和差徭役,中了秀才是当不得官的,一般就是去富人家做私塾,因此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穷秀才",可见中了秀才如终身不能中个举人,虽是个读书人,却难免脱离不了社会地层。

讽刺免税的诗词歌赋,讽刺免税的诗词歌赋有哪些-第2张图片-雅韵诗词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中了举才就不同了,中了举人就可称为“老爷”,就可做官了,虽然一般只可做个***县长的小官,但在旧时官本位的时代里,不但经济上有了俸禄,更重要的是,在市井社会阶层是受人尊敬的。不但如此,如遇到朝庭缺官员,举人也会被特选外放县令的,而且举人可进一步去考进士,考中进士那可更是光宗耀祖了。可见,范进中个举人就疯了,除了自身原因外,还是有其社会原因的。

在旧时的社会里,由于封建等级森严,是将人分为上九流下九流的,而官是被到为上九流之前列的,一个家族别说穷的就是富的,如果家中没有做官的,也难以被列为上流,这是旧时社会的世俗观念,生于那样的社会里,是难以脱俗的。

范进中举人前是个穷秀才,就连范进的屠夫丈人也瞧不起他,对他吆喝来吆喝去的。范进中举后那可就不同了,不但乡里的财主们来巴结,就连其屠夫丈人的态度也来了个一百度的大转弯。

讽刺免税的诗词歌赋,讽刺免税的诗词歌赋有哪些-第3张图片-雅韵诗词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世态炎凉,不同的人情世故,官本位的社会,是造成范进中举后就疯了的根本原因。

(图片来自于网络)

范进中举这么高兴主要是因为考上举人自己的命运就被彻底改变了。

这段故事出至于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所以必须说说当时的背景。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可是相当的不容易,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生或童生,录取后称为生员。儒学(清代有府学、州学和县学,统称为儒学)和孔庙在一起,称为学宫。生员入学后即受教官(教授、学正、教谕、训导)的管教。

生员分为三种:成绩最好的是廪生,有一定名额,由公家发给粮食;其次是增生,也有一定名额;新“入学”的称为附生。每年由学政考试,按成绩等第依次升降。这些人就是所谓的秀才。从范进的遭遇来看,他的应该属于第三类,不是公家人。

接下来就是正式的科举考试,一共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又称为大比。由于是在秋季举行,所以又称为秋闱。

参加乡试的是秀才,范进在中举之前就是一个穷秀才,但是秀才在参加乡试之前先要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成绩优良的才能选送参加乡试。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之后还有省试、殿试,但大多数人都达到不了那个程度,因为科举相当之难,没看到范进到了五十多岁才中举吗?

考上举人之后,就有了做官的机会,也就是候补官员。他的地位从一个穷酸书生立刻变成了未来官老爷,在当时人的眼里,会读书学习好考上举人的就是文曲星下凡了。范进当然高兴,自己的社会地位一下子升高了,以前瞧不起他的人以后都会见到他点头哈腰,多年失意一扫而空,心里怎么不痛快。

范进的岳父平日里总欺负他,中举之后竟然因为打了范进一个巴掌就吓坏了。不敢打,有迷信的因素在里面,当然更多的是对范进前途的担忧。一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范进升官发财指日可待,说不定哪天自己的这位女婿就会飞黄腾达了,变得高不可攀,得罪了他可没什么好果子吃。范进已经够***的了,有人考到七八十岁还只是一个秀才,那个打击和失落可不是一般的大。

【无人车来也】刚刚写过一篇头条文章《<儒林外史&gt;:知识分子“浮世绘”,周进“哭”范进“疯”》(***s://***.toutiao***/i6815238350576812556/),正好谈到了这个话题,所以很乐意回答这个问题。

我觉得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这个问题:

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的封建社会,读书是范进惟一通达“黄金屋”、“千钟粟”、“颜如玉”的独木桥。

范进热衷科举,从20岁开始便“矢志不渝“,将自己的青春年华全耗在科举上,将中举取得功名利禄当作唯一的奋斗目标。范进几十年屡试不第,用他岳丈的话说是“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然而痴心不改,还想混个天鹅屁吃。

范进饱尝了科举失败的辛酸苦楚。家中穷苦不堪,12月的天气还穿着单衣服,“冻得直发抖”。

长期被人蔑视侮辱,二十多次落第的经历把他的精神弄得十分脆弱,甚至有些麻木。

我要是范进,也会高兴到癫狂。为什么呢?曾经受的气,以后不用了承受了。过的苦日子,再也不用过了。久违的尊严与面子,一下子都有了。

宋代之后,有功名的读书人所拥有的社会位置和尊重,是非常高的。士农工商,位居第一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范进生于白庙村的贫穷家庭,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在集市中得到中举消息,范进欣喜若狂,有了功名就有了敲门砖,还考了第七名。一个人在地方上拥有功名和***,不仅仅意味着阶层转移,更意味着财富与地位。秀才是一种身份,举人有当官的资格。只有穷秀才,没有穷举人。可谓是一进龙门,身价十倍。

实际上,考中举人没有那么容易的。有了举人功名,至少能够活得体面。中国古代考试也有名额限制,获得这么一个考试的机会,都要一番运作。而且,考试的内容自明代之后,愈发精细化,俗称八股文。除此之外,还要会写试贴诗,字体要求是馆阁体。结构有一定的程式,字数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又称为八比文、时文、时艺、制艺。

乡试是省级考试,通过了也就和做官还有一步之遥。即使考不中进士,也有做官的机会。在清代,举人考上进士大约只有百分之五的机会,但是举人还是有做官的机会的。

比如,每年的朝廷大挑,总督巡抚得幕府招纳,很多举人也是走的这条路,从此荣华富贵。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范进的结局当然不是一个疯子,进京会试期间,范进拜见了周进,不久之后中了进士,被任为山东学道,可以说发达了。

凭借八股文上青天的范进,可谓纯书呆子,只知四书五经,却也活得不错,甚至认为苏轼明朝的秀才,因为科举制不考诗词歌赋了,闹出了天大的笑话。范进中举既是人间的众生相,也是科举时代阶层流动的表现。同时,吴敬梓更是讽刺了这种毫不实用的知识和僵化的制度,说实在的挺腹黑的。很多人批判科举制,实际上就是考不上,吃不到的葡萄反说它很酸。

历史传讯社,基于共享理念下的历史学人社区。立足于原创,书写历史,资鉴现实,努力建设为一个有情怀和质量的新传播媒体,欢迎大家点赞、评论与交流!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讽刺免税的诗词歌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讽刺免税的诗词歌赋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范进 举人 中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