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讽刺踩着别人上位的诗词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讽刺踩着别人上位的诗词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七步成诗的成语典故?
曹植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都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本诗句出自曹植七步诗,黄初元年(220年)曹丕上位,称帝为魏文帝。由于争封太子这段经历让曹丕无法释怀,在他称帝后,他仍对曹植耿耿于怀,就想方设法要除掉他。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陷害自己,可自己无法开脱,只好在极度悲愤中七步之内应声成诗。
这个都知道说的是曹植
曹丕当上皇帝后,对这个曾经参与争皇位的弟弟动了杀心。曹植的文***很好,于是,曹丕就让曹植以《兄弟》为题,做一首诗,要求诗中不能出现兄弟二字,并且在七步之内成诗。如果做不到,就要杀掉曹植。最后,曹植七步之内做出了流传千古的佳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七步成诗的故事最早见于《世说新语》,源于与曹植和曹丕,三国志中没有确切的记载。
曹丕害怕几个弟弟与他争位,便先下手为强,先夺了二弟曹彰的兵权,又逼四弟曹熊上了吊。
最后只剩下老三曹植,曹丕更欲除之而后快。故意刁难曹植,要求他在大殿之上走七步,然后以“兄弟”为题即兴吟诗一首,但诗中却不能出现“兄弟”二字,成则罢了,不成便要痛下杀手。
曹植不***思索,立刻脱口而出:“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1”
朱元璋在朝堂上吟诗,前两句众臣哄堂大笑,吟完后众臣惊叹,他吟的是什么诗啊?
我突然想起乾隆写的一首诗: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飞入芦花都不见。这首数数诗的前三句是乾隆写的,后面一句据说是纪晓岚加的,堪称点睛之笔,要不然这首诗就得扔进纸篓子了。
乾隆文化水平还不错,虽然被称为历史上写诗最多的“诗人”,但是其诗作水平却不咋地。不过乾隆之所以这么敢写,只是因为没有人敢嘲笑他而已。与乾隆写诗泛滥不同的是,朱元璋文化底子比乾隆低,诗作也不多,但是朱元璋写的一首数数诗与乾隆那首诗相比较而言,朱元璋可能要技高一筹。
那是在明朝建国后不久,朱元璋就在一次上朝的时候,在大殿之上兴致勃勃地吟了一首诗,这首诗前两句是这样的:
朱元璋刚吟完前两句的时候,大臣们有点站不住了,因为他们都是饱学之士,这两句诗在他们眼里看来,简直粗鄙不堪,上不了庙堂。虽然朱元璋是皇帝,但是还是有人忍不住发出了笑声。朱元璋也不介意,只是全神贯注地吟完了接下来的两句:
本来有些大臣抱着看笑话的心态,想看看朱元璋怎么出丑,但是朱元璋吟出这两句诗的时候,所有人都惊呆了,大殿之上立马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
这首诗的前两句平淡无奇,但是后两句显得气势磅礴,体现出了朱元璋作为一个帝王的雄心和霸气,这种气质不是一般人能够有的,也就朱元璋写得出来,实在是妙!
大臣们平静下来之后,心里就在嘀咕:朱元璋一个贫苦人家的孩子,做过和尚要过饭,怎么会写出这样的诗句呢?
其实大臣们有疑惑也是正常的,但是他们显然低估了朱元璋。朱元璋是没读过书,但是这不代表他不想学,也不能说明他学不好,只是因为以前条件艰苦,他没办法去学而已。
朱元璋哪里学的文化?
据历史记载,朱元璋在参加起义之前,他和汤和通过书信,这就说明朱元璋在参加起义之前是会写字的。至于说他是怎么学会写字的,可能与他当过和尚这件事有关,因为和尚需要诵经,所以他可能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识字写字。
朱元璋与藕农对对联
一天,朱元璋微服漫游京城大街小巷,当看到京城大街小巷一派国泰民安的景象时,心中无比欢快。他走着走着,来到一个卖藕的农民跟前,即凑上前去从筐中一支洁白粗壮的藕看了又看,自言自语地说:“一弯西子臂”。
卖藕的农民听后,觉得很有味道,是一副对联的上联,他也不知道他是皇上,望了一眼断藕上的藕眼,接道:“七窍比干心”。
他俩一吟一接刚好合成一副对联。朱元璋没想到这位藕农有如此才华,因慕其才,久久不肯离去,要与藕农继续联句。藕农也不推辞,说道:“请便”。朱元璋沉思了一会儿便道:“藕入泥中,玉管通地理”;藕农一边应酬卖藕,一边接道:“荷出水面,朱笔点天文”。朱元璋大喜,即令藕农随行,亲封他为“祭酒”的官职。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讽刺踩着别人上位的诗词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讽刺踩着别人上位的诗词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