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讽刺言官的诗词大全古代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讽刺言官的诗词大全古代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和珅、刘墉、纪晓岚谁的官职最大,为何一个称臣一个要称奴才?
先说品级,纪晓岚是官职最小的,从一品。而刘墉和和珅都是正一品。
再看官职,和珅是内阁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领侍卫内大臣,同时,还兼过吏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理藩院尚书等职务。所以,和珅肯定比刘墉大,和珅是三人中最大的。
所以,再次警告各位电视编剧,别再欺负和珅了。当时,除了乾隆,真的没人敢欺负和珅。
再说,为什么和珅在皇帝面前称“奴才”,而刘墉和纪晓岚自称“臣”。
这是由于八旗制度,满汉差异。和珅是满族正红旗。根据八旗制度,所有旗人都要听从旗主管理。旗人有自己的下属和家生奴隶,也就是旗奴。本来只有旗奴在主子面前自称奴才。后来,旗人都开始在旗主面前自称奴才。
当时,除了八旗满人,才能在皇帝称呼自己是奴才,表示跟皇帝的“亲近”外。皇宫内的太监也可以自称“奴才”。
满清使用奴才一词,有禁锢思想的意思,让底下人永远臣服于自己。雍正以后,风气变了,都开始以当“奴才”为荣。尤其是当皇帝的“奴才”,那是祖坟冒烟才有的荣耀。
而汉族大臣:刘墉,纪晓岚等,只能称“臣”。相比满族大臣,他们少了一份“荣耀”。
(文/勇战王聊历史)
清朝的体制比较有意思,也比较混乱,细细说其实也说不清。简单来说,三个人都曾位居大学士,但是各种区别极大。
其实,清代大学士可大可小,意义并不是很大,只有进入内阁和军机处,才算是真正的权利核心掌握权柄。
和珅的官职可以说位极人臣,除了大学士,最重要的他是内阁大学士,又是领班军机处大臣,有人领侍卫内大臣,真正意义上的首相和首辅,官居一品。
刘墉差得多,但也算核心大臣之一了,尤其是曾经位居直隶总督,可谓是封疆大吏。官居从一品。
纪晓岚当过御史,当过礼部和吏部尚书,当过协办大学士。其实,别看铁齿铜牙纪晓岚放得那么火,其实纪晓岚在乾隆一朝也就是类似中央办公厅秘书的小角色,到了嘉庆朝才有真正的进步。最终也是从一品。
和珅辉煌时代,相当于身兼***院总理、北京卫戍司令员、***保卫局局长,又是政治局常委第二人,可以说牛逼得不要不要的,绝对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刘墉最牛叉的时候,也就是相当于北京市委书记,成为中央委员,但是还进不了常委。
纪晓岚之前其实就是中央办公厅或者***院秘书处的秘书,第一秘书都不算。其他的官职,至多就是某个大部的部长,或者是中科院院长。
简单一比,差别就出来了。刘墉其实是有机会和能耐跟和珅拍桌子的。但是纪晓岚,估计连跟和珅坐在一起开会的机会都没有,两个人官阶地位相差太大了。等到纪晓岚有所起色的时候,和珅已经被搞倒了。所以,历史剧着实害人,把纪晓岚吹得牛皮都快破了。当年,两人有交集的时候,纪晓岚真敢对和珅不敬,和珅分分钟可以让纪晓岚有一百种死法。
至于奴才和微臣。在满清时代,只有满人才有资格称奴才。而能耐称奴才,也相当于有了第二身份,皇帝不仅是皇帝还是主人和家长,一般犯错了,是可以从轻处罚的。一般***想称奴才还真没资格。曾经有过***也妄称奴才套近乎的事,乾隆还为此很生气,人家根本不让你套近乎,专门发圣旨,要求规范奴才的称呼,不许非满人和包衣称奴才。
谢邀:
我在电视里看过这三位多次,知道这三人中刘墉、和珅为殿阁大学士,都是正一品,只是和珅的权力大一些。纪晓岚官小一点是从一品。
和珅与乾隆都是满族人,他可以对皇上称臣也可以称奴才,电视剧中都是称奴才。
刘墉和纪晓岚都是汉族,他们是不能称奴才的,只能对皇上称臣。
官最大的是和珅,其次是刘墉,最后是纪晓岚。
下面是他们的职务。
和珅职务主要包括内阁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吏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理藩院尚书,还兼任内务府总管、翰林院掌院学士、《四库全书》总纂官、领侍卫内大臣、步军统领等数十个重要职务。
刘墉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
纪晓岚历官左都御史,兵部、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管国子监事致仕,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
可以看到和珅不仅官职比另外两位长一大串,而且多为兼任,可谓是大权在握。
至于奴才是雍正时期开始流行的歪风邪气。一些皇帝的家臣开始自称“奴才”,一是自我贬低讨好主人,二是显示自己更忠诚,而关系也更亲密。
和珅是御前侍卫出身,算是乾隆的家臣,自然就可以自称奴才了。
乌台诗案是怎么回事,是哪首诗?
“乌台诗案”是北宋著名的文字狱,因当事人苏轼以诗文致祸下狱,故又称“苏轼诗狱”。
乌台诗案的当事人为苏轼,发起人为御史中丞李定、御史舒亶等人。
苏轼苏东坡才华横溢,诗文俱佳,政治上亦颇有见解,历任判官告院、开封府推官。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神宗、王安石君臣力行变法,苏轼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因此被外放为杭州通判,复先后徙知密、徐、湖三州。徙知湖州时,苏轼按规制上表谢恩,即《湖州谢上表》,谢表中暗含讥讽新政之言。同时“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结果诗作惹出了祸端,被言官揪住不放了。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七月,御史中丞李定、御史舒亶等弹劾湖州知州苏轼谤讪朝政,作诗讥讽圣上所推行之新政。御史舒亶进言:“苏轼新近上谢表(指苏轼《湖州谢上表》),颇有讥切时事之言,流俗翕然争相传诵,志义之士,无不愤惋。盖陛下发钱本以业贫民,则曰“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胜半城中” ;陛下明法以课群吏,则曰“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陛下兴水利,则曰“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陛下谨盐禁,则曰“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 又如以苏诗 《秋日牡丹》“化工只欲呈新巧,不放闲花得少休”为讥新政,以“化工”比执政,以“闲花”比小民,意为执政出新意,小民不得休息;又指《山村》“杖藜裹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赢得儿童闲语好,一年强半在城中”,为讥青苗法等等。御史何正臣亦进言:“轼愚弄朝廷,妄自尊大”。几位御史大人摘举苏轼诗凡二十余首,弹劾其毁谤朝政,重炮猛轰平时爱发议论苏轼。
时苏轼知湖州,朝廷遣官将其押赴京师,下御史台狱,羁押四个多月,欲置其死。狱成,当徒二年,神宗甚为爱惜赏识苏轼卓越的才华,“独怜之”,不想“深谴”,故朝廷减轻处治,责授黄州团练副使。当时受“诗案”牵连的有王诜、苏辙、李清臣、张方平、司马光、范镇、陈襄、孙觉、李常、刘挚等***二十二人。
因御史台别称乌台,故称“乌台诗案”。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讽刺言官的诗词大全古代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讽刺言官的诗词大全古代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